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和思想精髓。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治国理政,是指执政主体形成治国理念,确定战略目标,制定重大决策,组织各种力量,推动国家发展的过程,其本质也是实践的。在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基于实事求是的实践观居于核心和主轴地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魅力光彩夺目,最大特色是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由此,形成了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开创了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新境界。
与时俱进的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毛泽东的《实践论》,是第一本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专著,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新形势下,习主席站在时代高位,继往开来,固本开新,对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和辩证法作出创造性发展,为治国理政开创新局面提供了具有哲学基石意义的“最新版本实践论”。正如钱穆曾经说过的,“中国的政治理论,早和现实政治融化合一了”。“最新版本实践论”秉持中国政治实践传统,是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产生的。
深刻阐发马克思主义“求是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我们党全部实践活动的灵魂。习主席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他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这是对实践决定认识的形象表达。“‘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这是对实践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生动阐发。“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是对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的深刻揭示。他还说,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的精辟阐释。这些论述,创造性阐明了“实事求是观”,为治国理政进一步夯实了思想路线。
深刻阐发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实践总是在一定历史方位、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在时代发展大势上,习主席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同时,当今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集中表现为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结构、亚太地缘战略格局和国际经济、科技、军事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在国家发展方位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既要看到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其最突出特点,就是我国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集中表现为“三个前所未有”: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但前进道路绝不会一帆风顺。这指明了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时代坐标和历史方位。
深刻阐发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实践活动是历史承续发展的。马克思指出:现实世界“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习主席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辉煌文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创造。针对某些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观点,他指出,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割裂、对立和相互否定。这个重要论述,把改革开放前后薪火相传的“实践探索”有机联系起来,对于我们在坚定历史自觉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拨云见日的指导意义。
深刻阐发马克思主义“目的观”。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战略目标”“时代主题”“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目标是全局之纲。中国梦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方向和灿烂前景、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奋斗目标和历史责任,有利于全党、全国人民和中华儿女从实践目标上清晰把握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和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时代课题。
深刻阐发马克思主义“问题观”。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习主席深刻阐释了问题意识的哲学机理:“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当代中国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矛盾交织凸显,挑战多元叠加。习主席以问题为牵引,着力破解治国理政中的突出矛盾,是对马克思实践方法论、问题导向观的创造性应用。
深刻阐发马克思主义“统筹观”。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也是社会实践的条件论。当前,全球化与信息化极大拓展了人类实践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总体性、全面性、协调性要求增强,实践统筹更为必要也更为艰难。习主席强调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特别是创造性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是实践客体拓展深化的要求,也是实践主体统筹智慧的升华。“四个全面”是对实践目标、实践动力、实践保障、实践主体的“立体统筹”“全维统筹”,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的伟大创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