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魅力:知行合一 行胜于言(2)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魅力:知行合一 行胜于言(2)

卓越非凡的实践者

古人讲“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思是要取得伟大功业,须有伟大志向;成就伟大功业,在于辛勤实践。习主席多次引用这句话,强调“一勤天下无难事”“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形势决定任务,行动决定成效”等。他指出,中国人讲“知行合一”,强调要把思想转化成为行动。习主席既是具有实干精神的战略家,也是具有战略意志的实干家,以博大胸襟和高超智慧谱写了激荡人心的治国理政实践华章。

坚持治国理政实践的方向性——保持定力、刚毅沉稳。习主席反复强调,必须有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前进定力。保持定力,就是面对“惊涛拍岸”的挑战和考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坚守信仰、坚定自信,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面对竞相发声的“改革药方”、颐指气使的“外国说教”,习主席坚定从容,强调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以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支撑“三个自信”,带领人民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坚持治国理政实践的规律性——研机析理、尊重规律。习主席要求我们“遵循经济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等,要求军队跟踪现代战争演变趋势,研究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研究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的特点和规律等。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敏锐洞察时代大势律动,又抓住当前中国主要矛盾;既把握事物系统运动规律,又把握重点突破规律,是认识“三大规律”、深谙治国理政本质的创造结晶。

坚持治国理政实践的务实性——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古人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费尔巴哈也说:“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一段时间,社会政治生活中空谈之风较盛,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热衷于造声势、出风头,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国之兆”。习主席指出:“难的是把思想变成行动”“行动最有说服力”“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他大力倡导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领导我们干成一系列战略性大事,如启动全面深化改革,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全面依法治国决定,反腐肃贪重典治乱,以及军队召开古田政工会,南海东海坚定维权等,其卓越务实精神和落实意志令人感奋。

坚持治国理政实践的斗争性——敢于亮剑、善于斗争。人类实践总是在矛盾运动、矛盾斗争中发展的。习主席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种“斗争”,是中国由大向强跃升的战略引擎,解决矛盾问题的锐利武器,应对风险考验的根本手段。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畏“硬骨头”,不惧“火焰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猛药去疴、壮士断腕,展现出迎难而上的实践意志、阳刚硬朗的实践胆略、革弊鼎新的实践锐气、纵横捭阖的实践艺术。

坚持治国理政实践的创造性——创新变革、主动塑造。习主席敢于创造又善于创造、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比如,在推动发展上,坚持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跃升。在全面深化改革上,确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实现了治国理论与实践的新创造。在创新驱动上,指出科技创新已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形成了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的新方略。在战略博弈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崇高理念,以“一带一路”战略长远布局;把外交策略、军事策略和经济策略结合起来,形成“大棋局”、打出“组合拳”;充分发挥军事力量的战略功能,努力实现维权维稳积极平衡、动态平衡,营造了对我更加有利的战略态势。

坚持治国理政实践的示范性——领导带头、以上率下。“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习主席指出,群众不是看你怎么说,而是看你怎么做。领导干部应“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他确立了“三严三实”的实践准则。“三严三实”,是一种党性原则、一种检验标准,规约了当官做人的德行尺度,升华了治国理政的实践准则。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从中央领导做起,全面从严治党,“老虎”“苍蝇”一起打,“破”“立”两篇文章一起做,党风政风为之一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