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首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民族关系,必须从历史和现实的层面上认清中华民族的基本特征及其蕴含的基本理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直面的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中国民族学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学术命题。

1988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念,阐述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总体特征。“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他还认为,中华民族的“一体”,是指各兄弟民族的“多元”中包含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而不是其中某个民族同化其他民族。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全面贯彻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自觉地注重各兄弟民族的共同发展,使各兄弟民族在现代化中走上繁荣发达富强的发展道路,才会有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繁荣。这一理念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华民族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理论框架。

今天,考古学、体质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的基本特征以及其蕴含的理念就是多样与互惠。

多样共存

考古学的材料一再证明,中国文明的起源一开始就不是一元的,而是在多个地区在不同时期起源和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也呈现了不同民族文化起源、发展、维系和延续。而我们今天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非单一民族国家。其中各民族均具有自己的特殊文化、生活方式,以及蕴含在不同风俗习惯中的价值观念。新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原则下,以民族识别的方式,承认了文化多样的存在,以宪法的形式从法律上保障了各民族保持和改革本民族文化的权利。也就是说,多样文化共存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上各个时期,同样也是今天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础。正如著名民族学家岑家梧先生在1946年所指出的:“中华民族文化,虽有区域性,但是我们可以由文化辐合交替的原则上指出中华民族将来发展的趋势,必须汇合各区域文化的精华,使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更加充实和壮大。”

血脉相通

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社会文化共同体。我们不能因强调各自血脉的纯净而忽视彼此间的血缘沟通。1939年,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就曾强调中华各民族的血脉相通,他说:“夷汉是一家,大可以汉族历史为证。即如我辈,北方人谁敢保证其无胡人的血统,南方人谁敢保证其无百越、黎、苗的血统。今日之西南,实即千年前之江南、巴、粤耳。”贾敬颜先生认为,历史上,有少数民族融入了汉族,也有很多汉族融进了少数民族中,甚至,汉族融入少数民族的数量远不少于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的数量。在官方表现为和亲,在民间表现为被迫迁徙、主动逃亡和通婚。1994年,中国科学院遗传所根据对基因、等位基因频率的长期研究,证明出“汉族中至少有70%-80%不是汉族,广东人基本是南方蒙古人种,海南岛靠近五指山边缘的汉族与黎族并无太大的差别。”此外,据现今国内社会学研究的结果,民族间通婚比例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如此看来,所谓的某个民族的血缘纯净只是一种没有科学道理的想象,经不起历史的考证,也经不起现实的检验。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