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判“十三五”十大发展重点(2)

研判“十三五”十大发展重点(2)

“转方式”引领新飞跃

“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十三五”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的关键五年,也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时期。在“十二五”基础上,应当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力,坚持质量导向、市场导向和集约导向,努力打造“中国质量”升级版,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型转变。

“转方式”坚持三大原则

在“十三五”时期,依然要牢牢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把握好原则和导向,才能加快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换,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

一是要坚持质量导向原则。在“十三五”时期,我们要更多地将精力聚焦到“质”的层面上来,努力打造“中国质量”升级版。如果“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进一步下降,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但只要能够顺利完成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实现有质量的增长,速度回落的经济,总体含金量也会远超过去两位数的增长效果,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样能够实现。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经过30多年的改革,虽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阻碍了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三五”时期,要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就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原则,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三是坚持集约导向原则。世界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供给都不可能是无限的,到了一定阶段必定会受到瓶颈制约。“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集约导向原则,通过技术进步、科技创新等途径,努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率,顺利实现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换。

把准“转方式”六大着力点

展望“十三五”,要真正实现发展方式的转换,“十三五”期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其一,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增长。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调整和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强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挖掘好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充分发挥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在稳增长中的支撑作用。

其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解决对经济发展全局影响较大的结构性问题入手,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着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加紧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导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端化方向迈进。

其三,加快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步伐。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厚实培育创新型创业企业的土壤,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要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坚持开放创新,主动融入全球创新发展合作大网络。

其四,加快推进经济体制重点领域的改革。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和打破垄断为重点,进一步放开市场,引入竞争,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健全有利于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高效运行、审慎监管和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

其五,加快实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继续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走集约高效发展之路。

其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农村地权制度的建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大教育体制、卫生医疗体制、养老服务体制等改革的力度,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从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力争就业增速不放缓、就业质量不降低。(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赵思齐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