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艺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

习近平:文艺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

“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

·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习近平在回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问题时指出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在回答“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问题时指出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

·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那些德才兼备、能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放到文艺工作领导岗位上来。

·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

·要诚心诚意同文艺工作者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倾听他们心声和心愿。

·要重视文艺阵地建设和管理,坚持守土有责,绝不给有害的文艺作品提供传播渠道。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真理越辩越明。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都是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相结合,那就不是文艺批评了!

——习近平在回答“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问题时指出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