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技发展的态势与前瞻 (3)

当代科技发展的态势与前瞻 (3)

 三、中国梦 科技梦 民生梦

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实现中国梦,要靠科技创新发展作为支撑。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矢志不渝,前赴后继,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走过了一条充满艰辛与屈辱、奋斗与辉煌的艰难历程。1861年至1895年的“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1898年的“戊戌变法”,京师大学堂硕果仅存;1919年的五四运动,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大旗;1940年,延安自然科学院和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相继成立,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科技支撑;1943年侯德榜改进联合制碱法,1946年钱三强发现铀核三分裂;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仅仅过了一个月,就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上世纪50年代,著名科学家华罗庚、李四光、赵忠尧、钱学森等相继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做出贡献;1956年,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中国科技事业开始走上国家统一领导的中长期规划同近期计划相结合的大规模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科技创新成就,如陆相成油理论和应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基因组研究、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载人深潜、卫星导航系统等。我国科技创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例如,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于2010年投入使用后,在航天、天气预报、气候预报和海洋环境模仿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2015年6月,第45届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正式公布,我国的“天河二号”连续五届位列世界第一。2015年10月,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因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获诺贝尔科学奖。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为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快我国科技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目前,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具备了良好的环境和基础条件。一是技术发展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了便捷工具,二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了条件保障,三是高素质人才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了智慧源泉,四是改革开放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了宽松包容的政策环境,创新创业正越来越成为一种价值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

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把科技创新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普及到亿万人民群众中去,让大众充分地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福祉,并投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中,让每一个人都获得公平发展、改善生活的机会。民生改善是中国梦最重要的诠释。让我们共同努力,用科技梦托起民生梦,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