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信息和远程通信”“互联网技术应用”“纳米技术和新材料应用”“新能源和生物电子应用”等为标志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孕育突破,大量新兴产业和业态蓄势待发。这一轮新产业革命的核心是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度融合,主旨在于革新制造模式、创新产业形态、重建生产组织方式。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受到历次产业革命的深刻影响,同时又以其对产业发展机理的深入剖析为产业革命的推进提供理论指导。根据新产业革命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结合产业经济学的研究现状,新产业革命将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为产业经济学创新开辟空间。
企业非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开辟产业组织理论创新空间
产业组织理论的经典范畴是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即SCP分析框架),核心问题是平衡充分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关系。在前两次产业革命中,伴随蒸汽机与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进、电力技术的广泛使用,出现了基于大机器生产和垄断厂商的企业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19世纪末美国第一家垄断企业——美孚石油公司的建立,使学界开始认识到基于规模经济的企业纵向一体化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在本轮产业革命中,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制造等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深入应用,新产业组织形态将由大企业主导型和供应链主导型转向产业生态主导型。随着新产业革命深入发展,企业会出现垂直解体和网络化趋势,与之相适应的是企业组织结构将进一步扁平化,即非纵向一体化。同时,成本最低也将不再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优势来源,地区产业生态、组织网络、产品订制化程度等均构成企业的竞争优势。现有的产业组织理论还没有对网络化的产业形态进行刻画,还不能从理论层面回答产生网络化、扁平化产业形态的机理及其效应,新产业组织形态的特点已经很难用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范式进行研究。
面对规模经济优势的式微,产业组织理论需要对产业生态、组织网络化、产品订制化等新竞争优势来源进行理论分析,并将其纳入产业组织理论模型加以讨论。一种可能的理论创新路径是革新当前产业组织理论范式,理论分析的起点应该从分析代表性企业过渡到分析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并将抽象的社会网络概念量化为理论模型可以度量的变量。另一个可能的方向是弥补现有研究中侧重生产效率研究而忽视企业价值链测度的不足,将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焦点都转向垂直解体后企业核心业务价值链的提升,将价值链作为评价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变量。
工业和服务业高度融合开辟产业结构理论创新空间
传统产业结构理论将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块,认为三大产业随着经济发展会出现比例变动,即配第—克拉克定理。但如今新的情况是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产业链分解并向服务业延伸,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度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制造业的服务化是本次产业革命的新现象,在产品设计、职能分工、生产线构造、流程再造等领域的表现尤为明显。显然,配第—克拉克定理已不再完全适用。产业结构理论中还有一个霍夫曼定理,认为工业发展存在四个阶段,整个工业化过程就是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资本品的净产值将大于消费品。而新产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智慧制造,制造业将会前所未有地秉持需求优先而非成本至上理念,需求的异质性成为新产业革命的不竭动力。在此基础上,可以预见消费品的比例可能超过资本品,而霍夫曼定理将无法解释这一新现象。
可能的创新方向是:重新界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二者高度融合的部分适当打通,结合当前的产业发展现实,革新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还应回答基于新产业革命的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内在机制和发展路径,并通过建立评级指标体系对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理论的再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