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业革命全面推进产业经济学创新(2)

新产业革命全面推进产业经济学创新(2)

发展中国家新兴产业同发性发展开辟产业政策理论创新空间

西方产业经济学主张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在此基础上,日本学者进一步强调政府管理的重要性,将产业政策置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中心。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引入产业经济学,也将产业政策作为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界对于政府产业政策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如果说前两次产业革命中我国都是被动参与和跟随者,被动嵌入发达国家构建的全球分工体系与价值链网络,那么,在这次产业革命中,我国已在部分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了与发达国家的同发优势,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值得思考的是,在我国这样的转型发展中国家,同发性产业发展是否存在不同于西方产业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中国故事”:产业政策在一定条件下是有效的。本轮新产业革命的特点是“两化融合”,即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有鉴于此,我国既需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也需要强化产业创新能力。而现实情况是,科研院所占有主要研发资源而产业化能力较弱,企业研发能力不强却有较强的产业创新积极性。如果政府不实施相关产业政策,产业创新的局面就很难打开;但过度的产业政策可能使产业发展陷入刺激—扩张—膨胀—紧缩—下滑—刺激的循环,存在产能过剩、畸形发展的风险。

如何确定产业政策的最优实施策略?潜在的创新路径是:引入博弈论中的激励理论,从微观机制寻找答案;另一路径是融合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探索兼具理论性与操作性的产业政策实施方案。这一理论创新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也是中国特色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生长点。

“互联网+”产业形态开辟产业形态演变的理论创新空间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与应用过程。它是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的结果,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以人为本的创新2.0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新型产业形态。随着互联网加速从生活工具向生产要素转变,其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日益紧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业态更加密集涌现,“互联网+”这一新型产业形态将成为产业竞争、企业竞争的重要载体,其发展迫切需要学界提供理论支持。目前产业经济学对该类产业形态的研究甚少,简单套用现有理论进行解释又存在严重局限性,因此需要针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的理论创新。

产业经济学需要回答“互联网+”产业形态的内生机理与演进机制,刻画该种产业形态的企业竞争模式和优势来源,并从理论高度分析其发展路径与产业政策支持。我国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上具备一定优势。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态势较好,为产业形态演变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来源,有条件产生具有世界影响的理论创新成果。

(作者分别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