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列宁有句名言:“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我们党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截至2014年底,党员规模已超过8779万,这个规模已经超过世界上许多中等规模国家的人口数,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党。党员党性不会随着党龄的增加或职务的升迁而自然增强,需要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庞大的党员规模给管党治党带来一定的难度和压力,抓好广大党员队伍建设的关键是要坚持“严”字当头。要在思想上拧紧“总开关”。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精神一旦“缺钙”,就会患上“软骨病”。党员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就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通过自觉接受组织的教育与自我教育,补足精神之“钙”,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切实做到坚守理想信念,坚守前进方向,坚守正义良知。要在行为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个基本要求。广大党员要自觉把自己的理想和奋斗同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同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起来,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一流工作业绩。要在作风上弘扬优良传统。抓作风、改作风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广大党员要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等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中汲取营养,始终保持和发扬革命先辈那股革命热情、那种拼搏精神,坚持纠“四风”、树新风,发扬“钉钉子”“马上就办”精神,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真抓实干、造福人民。 从严抓好党的各级组织建设。我们党是由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共同构成的严密而完整的组织体系。党的力量来源于党组织,其强大战斗力和凝聚力取决于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纪律及言论行动上的高度一致。全面从严治党要从严抓好各级组织建设,需要落实各级党委(党组)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凝聚共同奋斗的强大正能量。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前些年,党内生活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坚持得不够好,没有按规定开展党内活动,党内生活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始终坚持个人服从组织,自觉维护中央权威,严格按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与党的各项规定办事,讲纪律、守规矩,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要永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利器”本色。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推动从严治党的有力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上好好下一番功夫”。敢于使用、善于使用、经常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利器,关键是以高度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既善于扯扯袖子、咬咬耳朵,又勇于大喊一声、猛击一掌,精于点准穴位,敢于动到筋骨,真正使之成为习惯、蔚成风气,切实增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实效性。要建强基层党组织。基础牢则政权稳。要从严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切实解决基层党建工作薄弱的问题,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主阵地、联通党群干群关系的主干线、凝聚党心民心的主渠道,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要特别注重加强全国2800多个县(市、区)委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好县委这一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作用,为全面从严治党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论探索 (2)
- 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2025-07-24
- 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2025-07-23
- 天天学习丨总书记借泰山喻作风 “快活三里”莫停留2025-07-23
- 以自我革命精神解决作风方面突出问题2025-07-22
- 全面从严治党须纠正四种错误认识2025-07-21
- 锲而不舍加强党的作风建设2025-07-17
- 八项规定: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2025-07-16
- 持续释放风腐同查同治施治效能2025-07-16
- 抓住“关键少数”的理论意蕴2025-07-16
- 抓住“关键少数”的理论意蕴2025-07-16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从“补贴”到“免费”,发展向好民生向暖
- 激发全民健身热情 拥抱健康生活
- 机器人浪潮涌动北京,展现中国智造新高度
- 成都世运会:一场超越竞技的文明对话
- 社区应急:城市安全韧性的第一道防线
- 连续第13年,北京稳居全球500强之都
- 以基层减负“利剑”斩形式主义“荆棘”
- 工业锈带蝶变成绿心公园:书写人与自然共生新篇
- “小票根”充分释放消费“大能量”
- 暑期档票房突破75亿元,见证120年电影荣光
精选视频
新时代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突破
从生产关系变革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化改革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进程与制度创新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与农村改革
引言:中国式现代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理论看点:双轮驱动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