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

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的思考

新政治经济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形态,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政治经济学的演进既有理论创新上的建树,也有学科建设上的成就。这里的“学科”指的是由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构成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学科建设”的内涵,就在于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深入研究、完整把握和科学运用,体现于新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演进;“理论创新”的意蕴,则在于以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为支撑,密切结合当代中国和世界经济关系发展的实际,提升理论的新视界、丰富理论的新内容、提出理论的新概括、实现理论的新突破,进而为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提供新的境界。新政治经济学之“新”,最显著的就在于理论创新中国话语的形成及其对学科建设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从中国话语的视角,科学把握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理解新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基本方面。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的演进为线索,对新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关系作一探讨。

一、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和新政治经济学发凡

改革开放以来新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生动记录了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之间存在的密切互动关系。1978年3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邓小平重提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时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①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拨乱反正过程中,怎样澄清生产力理论认识中的种种偏误,怎样厘清生产力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意义,怎样理解生产力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有其突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尽管1975年和1976年间,邓小平就提到过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创见,但当时未能产生很大影响。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新探索中,邓小平重提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创见,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开启了新政治经济学的探索之路。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理论创见形成于1858年初。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之前10余年,1846年间以唯物史观创立为标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已经形成;从1857年7月开始,马克思在写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也日臻完善,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到1858年初,马克思不仅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货币章”中对劳动价值论作了体系性阐释,而且在“资本章”关于资本生产过程的阐释中,已经系统地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基本原理。正是在政治经济学体系基石奠定后,在“资本章”第二篇资本流通过程阐释中,马克思才做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新概括,才有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创见。邓小平在做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新概括时,也是以他对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理解为基础,以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把握为支撑的。在1977年和1978年间,邓小平反复强调“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要花相当多的功夫,从各个领域阐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基本原理的全面把握,是实现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当代诠释,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形成的起点,也是新政治经济学发轫的显著标识。首先,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回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为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奠定了社会历史基础。其次,在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④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完全”,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结合的问题。“讲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中国话语,抓住了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显示了中国新政治经济学的鲜明时代特色。第三,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最基本的前提和最根本的规定性,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新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是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的接续,拓展了新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境界。

邓小平关于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的创新,揭示了新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1979年,邓小平就在“在方法上”强调,搞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⑤后来,他多次强调,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⑥显然,“方法上”的生产力视界,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经济机制、经济体制乃至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深刻把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要义。1984年,邓小平在提到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适合于当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的“新话”,这些“新话”给人以“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的印象,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⑦中国新政治经济学学科呼之欲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核心的新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就是以邓小平对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的创新为基点和为基础的。

纵观改革开放之初30年新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到,正是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中国话语的基础上,我们搞清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的理论,增强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特征的把握和基本纲领的认识;延伸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和新概括,确立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和根本价值取向;搞清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理论,确立了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根本目标的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战略规划和战略步骤;厘清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关系多样性现状的认识,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分配体制基本格局的理论;提升了对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的认识视野,形成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基本思路;深化了对外开放的认识视界,形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认识的新观点等等。

揭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新政治经济学,是由一系列理论观点构成的。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核心,以经济制度理论到经济体制理论、到经济发展理论、再到对外开放理论等为主导理论;这些核心理论和主导理论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生成其他一系列衍生性理论,共同构成新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构成新政治经济学发凡的这些基本理论,是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中国话语为理论基础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理论的中国话语,是新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历史起点,也是新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展开的逻辑起点。

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理论为基础展开的新政治经济学,是对马克思《资本论》理论和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马克思就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⑧这里讲的“生产方式”,指的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和方法,也就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中的生产力要素的结合方式和生产力的社会运动方式。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多次提到“生产方式”范畴的这一内在规定性。他在举例谈到劳动过程中劳动力作用时认为,“不改变他的劳动资料或他的劳动方法,或不同时改变这二者,就不能把劳动生产力提高一倍。因此,他的劳动生产条件,也就是他的生产方式,从而劳动过程本身,必须发生革命。”⑨他还认为:“工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尤其使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即交通运输手段的革命成为必要。”⑩《资本论》研究的就是社会生产力的特定结合的方式和方法即雇佣劳动和资本结合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同对生产力要素的结合方式和方法的研究是分不开的,因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11);也因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12)。新政治经济学确立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理论的中国话语,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握“生产力的水平”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为新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基本滋养。

作为邓小平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的赓续,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3)在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把“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要务”,提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4)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的首要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15)在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把“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确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16)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