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常委会聚焦“十三五”规划(2)

北京市政协常委会聚焦“十三五”规划(2)

其他亮点

经济增速:“十三五”GDP年均增速6.5%

在设定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问题上,委员们建议,按照中央作出的中高速发展要求,考虑到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带来的影响,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确保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十年翻一番目标的实现、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出发,将“十三五”时期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设定在6.5%左右为宜。同时,把绿色GDP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指标,把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指标。

交通疏堵:建立机动车存量退出机制

针对交通拥堵这一“城市病”,政协委员建议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通过提高外围交通畅通度,缓解对市域交通压力的能力,特别是借助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缓解北京中心城的交通拥堵。有政协委员建议,一方面要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另一方面要尽快研究、规划、建设北京大外环货运通道,解决过境公路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问题,开工建设京秦高速公路北京段、大广高速六环至黄垡桥段拓宽改造,并以环京津贫困地区为重点,实施农村公路提级和危桥改造工程,建议近期抓紧推进一批需要规划对接的公路项目。

对于北京市内交通拥堵的问题,市政协委员郑实提出,应强化经济杠杆作用,通过提高用车成本控制小汽车增长和过度使用,并建立存量退出机制,减少净增长,使交通主导模式实现从“汽车城市”向“公交城市”的转变。

人口调控:出台居住证控制进京指标

据了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曾明确,到2020年北京全市常住人口要力争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其中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至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

各区县制定各自的人口调控方案,把人口疏解任务逐项落实到需要搬迁的企业、机构和项目,落实到每项具体行动和措施,确保在完成城六区人口减量任务的同时,全市总人口不突破2300万。对于人口调控,从首都实际出发出台居住证制度,控制进京指标。

而针对目前首都中心城区失序扩张与卫星城“有城无业”形成鲜明对比的现象,要争取实现每个郊区县都有一定数量的优质中学、高等院校和三级甲等医院,增强郊区就业、就医、就学的水平,把当地群众的这些需求留在当地,同时吸引中心城区人口到郊区发展和居住;按照“职住合一”思路,探索“职住双疏解”新路径,在疏解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工作岗位的同时,统筹研究和推动有关人员生活居住地的转移。

教育均衡: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同级同酬

有委员建议,应运用政策杠杆保证义务教育经费均衡投入,缩小区域间和校际间在办学基本设施建设上的差异;在城六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在十个郊区县优先建设一批优质小学、中学。

建议试行校长职级制和年薪制,全市范围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同级同酬,科学规划和实施校长的流动;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完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采取相应政策吸引本市非师范类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并建立新聘任教师见习期制度。

此外,应重视和鼓励发展优质民办教育,逐步建立公办学校保障就学机会公平、民办学校满足择校需求的新格局。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