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第十一场报告10月19日在京举行,本报记者采访了报告人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
问:近年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日益加深,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请问,“十二五”时期,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处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深度调整期,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转型升级压力加大。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推动内需与外需、出口与进口、“引进来”与“走出去”、东部与中西部协调发展,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开放型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
一是贸易大国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受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叠加影响,国际贸易呈现金融危机以来的低速增长态势,我国外贸增速放缓,但仍然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十二五”前四年,货物贸易年均增速为9.7%,高于全球同期4.2个百分点,货物贸易占全球份额由2010年的10.4%上升到2014年的12.4%。服务贸易保持快速发展,服务进出口总额从2010年的3624亿美元增至2014年的6043亿美元,年均增长13.6%,世界排名从第4位上升至第2位。
二是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连续23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十二五”期间,面对全球外国投资总体下降的形势,我国坚持利用外资“三个不会变”,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利用外资实现稳定发展。“十二五”前四年,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974.7亿美元,年均增长2.9%,2014年首次位居世界第一。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达到55.4%,高于制造业22个百分点;产业梯度转移成效明显,2014年中西部利用外资占比达18.1%,比“十一五”末提高了3.1个百分点。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机构超过2000家,研发、设计、物流等高端环节加快向我国转移。
三是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投资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三。“十二五”以来,我国走出去的层次、水平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对外直接投资由2010年的688.1亿美元增加至2014年的1231.2亿美元,年均增长15.7%,世界排名由第6位升至第3位,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标志着我国从输出产品向输出资本转变。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年均增速为11.5%,正从偏重工程总承包和土建施工向项目融资、设计咨询、运营维护、后期管理等高附加值领域拓展;对外输出劳务人员年均增速为8.1%。
四是多双边经贸关系取得新成果,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增强。“十二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话语权和主导权争夺更趋激烈。我国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机制建设,充分利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等平台,成功举办了APEC北京峰会,引导国际经济秩序朝于我有利方向发展;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中的主渠道地位,推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达成“早期收获”协议,积极推动制定多边投资规则;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实施,上合组织、泛北部湾、大湄公河、中亚、东盟东部增长区、大图们倡议等区域次区域合作不断深入,多边、双边、区域开放合作齐头并进,取得了积极成效,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有利外部环境。
问: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正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请问,“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答:“十二五”以来,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结构不断优化,取得了积极进展,迈向贸易强国步子更加坚实。一是出口主导产业从轻工、纺织、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向装备制造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的势头逐步显现,国际竞争新旧优势正在发生更替,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正在加快形成。2014年我国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分别为56.3%和28.2%;装备制造业出口额达2.1万亿元,占出口总额的17%。二是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服务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从2010年的10.3%增至2014年的12.3%。2015年1-7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为3703亿美元,同比增长14.1%,占对外贸易的比重为14.3%。金融、保险、物流、咨询设计、广告等与货物贸易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加快。三是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型贸易方式蓬勃发展,2015年前三季度,跨境电子商务增速超过30%。四是国际市场日趋多元。2014年我国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6.8%,比“十一五”末提高了3.7个百分点。五是外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增大,据测算,2015年上半年货物净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6%,对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对外贸易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到1.8亿左右,创造了18%的全国税收。
问:“十二五”时期,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自贸试验区,请问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展情况如何?
答:自贸试验区建设主要任务是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累经验。两年来,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负面清单条目数已由上海自贸试验区2014年的139条缩减至122条,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服务、文化及社会服务领域的多项扩大开放措施全面实施。二是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有效运行。创新“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监管制度,推出“先入区、后报关”等60余项创新举措,启动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制度,建立贸易、运输、加工、仓储等业务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三是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有序推进。截至2015年8月,上海自贸试验区已有36家机构接入分账核算单元体系,开设2.6万多个自由贸易账户,账户收支总额超过1万亿元。四是逐步在全国推行自贸试验区经验。目前,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取得的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已在全国推广27项,将继续在全国范围推广28项,在海关特殊监管区推广6项。
问:请问“十二五”时期我国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步伐加快,集群式、抱团式走出去增多,涌现了一批大型投资合作项目。2011-2014年,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累计达324.9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8.3%,海外装备制造企业2000余家。2014年境外轨道交通建设类项目签订合同额247亿美元,同比增长3倍多,其中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以119.7亿美元创下了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之最。截至2015年6月底,在建68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162.6亿美元,入区企业870家,其中中资控股企业602家,带动了装备制造等行业向境外转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