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展新变革:县域治理做文章
从微观看,“三农”问题是农民与农村发展的问题;从宏观看,“三农”问题是关系治国安邦的大问题;从中观看,“三农”问题的解决又涉及到县域治理问题。可以说乡村虽小有乾坤,事关天地人。如果说习近平的乡村本位理论,是决定“三农”问题解决之道、乡村定位的“天”的问题,那么“两山理论”则是乡村发展如何落地的“地”的问题,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直关注的县域治理,则是解决“三农”问题中“人”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的思维,是一个包含天地人三者系统协调,充满着“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中国智慧的思维。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占了中国国土面积的89%,户籍人口的70%。经过几千年形成的中国县域区划,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稳定地承载着中国多样性的自然生态、政治生态与文化生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县域是我国最大的行政单元,决定了中国不能走向西方式的以“城域”替代“县域”的单一治国之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尝试走的市管县的管理体制,实践证明并不适应中国国情。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十分重视县域治理问题,围绕县域治理主抓了三件事:一是明确定位县域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与功能。习近平把县域治理形象地概括为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重要国家组织。县一级工作做好了,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就有了坚实基础。二是抓关键,明确提出县域治理的关键是县委书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非常重视县委书记在县域治理中的作用,对县委书记提出一系列高要求。三是树标杆,以焦裕禄为样板,对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进行表彰与激励。
县域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治理保障。习近平关于县域的治理思想与乡村本位思想一脉相承。习近平的乡村本位理论,明确提出中国城镇化不能走西方式城市替代农村的单极化发展之路,中国国情决定中国必须走城市与乡村两元共同发展的城镇化之路,由此决定了国家治理体制也不能走单纯为城市服务的单一城市的国家治理体制,而是根据中国国情需要,走县域与城域两元并存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之路。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