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决策与智库建设(3)

公共决策与智库建设(3)

七、搭建开放合作平台

传统的智库活动方式,偏重于独自、封闭运行。建设新型智库,必须创新活动方式,实行开放型、合作型研究。项目和课题是智库运作的主要载体和平台,也是跨学院、跨学校、跨部门合作最为有效的纽带。要鼓励智库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跨地区开展合作,共同研究改革发展中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特别要鼓励高校智库与实际工作部门开展合作研究,以提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成果转化的及时性。高校智库要突出运用多种实证科学调查方法,建设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库,收集和储存全面真实、详尽数据,形成决策层信得过、用得上的研究成果。各类智库还要积极广泛开展与国外智库的合作交流,拓宽“请进来”、“走出去”的渠道。

八、改革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

建设新型高校智库,关键在于推进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改革。评价标准是智库的方向标和指挥棒。应该按照有利于发挥智库功能的要求改进相应的评价标准体系。要积极探索建立学术研究与智库成果之间有效的对接机制,有效处理学术、教学、科研与咨政之间的关系。要加快改革传统的单纯以学术论文、著作等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以应用研究为主和“咨政服务”为核心导向的资源分配、科研评价、职称晋升、业绩考核体系。这项改革的进程及其效果,直接决定智库建设的能力与水平。要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研究成果评价的主要标准。要建立以党政、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并以此来协调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构建有利于智库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根据新型智库特点和发展需求,建立第三方遴选、后期资助、奖励淘汰机制。高校智库建设,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加快创新和畅通高校智库成果报送决策部门的渠道。否则,高校办新型智库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

九、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智库建设的第一资源,一流智库的基础就是一流的人才。随着建设新型智库的兴起,智库人才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建设新型高校智库更应加快创新人才选拔、培养、使用体制,要建立智库人才引进和聘用柔性流动机制,同时建立良好的人才集成机制,把个体人才的智慧凝聚成智库整体优势。必须赋予高校智库机构更加灵活的人事自主权。一是建立灵活的选人进人机制。对于急需、紧缺型专门人才,要实行绿色通道制度;对于高端拔尖创新型人才,要建立快速直通车制度。二是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探索多样化、多层级、富有战斗力的岗位设置体系,比如特聘岗位、兼职岗位、临时岗位等;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发挥领军人物和团队力量的纵横交叉的工作机制和平台;培育和发展智库生态文化和制度环境,让智库人员能够充满热情地、持续健康地、既富有合作精神又体现个性化地成长和发展。三是建立“旋转门”机制。健全高校内部智库机构、院系、校直职能部门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探索高校智库与各级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流动换岗机制。四是建立咨政研究骨干人才库。既要不断吸引和延揽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研究型、专家型的高素质人才,又要不断培养和输送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智库专门人才。

十、注重打好智库研究的根底

打好智库研究的根底,就是要使研究人员练好智库研究的基本功。做好智库工作,需要从多方面提高素质和本领,而打牢基础性根底至关重要。包括:打好基本理论和政治立场的根底;打好把握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根底;打好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根底;打好撰写智库报告建议的技巧功底。这些根底是产生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基础性条件。如果智库研究人员不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不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就很难提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建议;如果智库研究人员不了解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现状,也不可能提出有针对性、创新性和管用性的政策建议。智库研究报告与一般学术论文和学术成果的体例、范式和文字表达用语也不相同,不仅应当立论正确、观点鲜明,还应当文字明快、引人入胜、一目了然。

(作者: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行政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本文为作者在“2015山东公共管理论坛”上的专题演讲,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