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公共政策制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沟通便捷迅速等优势,广泛征集民意,以利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治理现代化,离不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完善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互联网发展为契机,将互联网发展与提供公共服务高度融合,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水平,从而以互联网+公共服务,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互联网+”为公共服务提供便利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正影响着社会发展格局,通过互联网与经济社会高度融合,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其一,“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我国互联网企业已跻身世界前列,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积极应对增速放缓、产能过剩、外需不强等状况,“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而互联网的信息充分透明、交易便捷迅速、利于专业化分工、资源有效配置、提高生产效率等优点,使其成为我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在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互联网+”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
其二,“互联网+”促使政府公共信息公开化。一方面,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社会公众可以充分了解政府征集民意、制定公共政策和执行公共政策的情况,特别是可以知道一些重大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民生事项,其决策内容是如何通过听证、协商等方式来产生,以及如何引导社会公众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社会公共服务涵盖各个方面,需要高度协同,缜密运作,综合集成,避免政出多门、互相掣肘、形成内耗,而智能互联网技术会按照统一目标和具体规则,协同运转、处理问题、化解矛盾,从而为社会创新治理提供服务性平台。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网站建设,加快推广普及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使用范围,使政府信息公开的平台更全面、速度更及时、范围更广泛。
其三,“互联网+”加强政府与民众的互动交流。多元主体合作共治,这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共识,要求各主体之间通力合作,彼此协商,全方位迅捷沟通和传播信息,这些只有依靠现代智能互联网技术和信息系统才能实现。通过互联网架设起上达中央、下至百姓的无障碍沟通渠道,把调查研究、决策咨询、监督诉讼等各种工作都放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实现各个部门、各类机构、各种窗口随时随地与公众互动交流,才能使得党群联系直接化、民主管理扁平化、信息交流对称化、决策过程透明化和治理结果公平化。另外,政府不管是制定宏观的战略决策,还是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应对,都要广泛地捕捉、采集海量信息,并进行快速精准的判别、筛选、分析和处理,才能及时提供决策依据和处置方案。而互联网提供的大数据,为政府掌握公共服务的供需状况,以便做出更为准确的决策提供了依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