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长期政策趋势将保持稳定性与灵活性
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 要创新投融资方式,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置换地方存量债务、发行企业债券、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等,提高地方和企业投资能力,推动公共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落地,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扩大有效投资。中央财政将通过整合资金出资150亿元,创新机制发挥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吸引民营和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等共同参与,建立总规模为600亿元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通过设立母基金、直投基金等,用市场化的办法,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此外,为促进投资,要调整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制度,合理降低投资门槛,提高投资能力,增加有效投资,加快补上公共产品、服务及其他发展“短板”,通过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和民生改善。
财政部长 楼继伟 当前中国经济状况仍在预期之内。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增速预计将保持在7%左右,并且这一状态可能持续4到5年的时间。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中国经济也出现一些可喜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了工业;贸易顺差占GDP比重有所下降,国际收支更加平衡;上半年新增就业700万以上,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预计全年中央财政支出增速在10%左右,高于年初预算财政收入7%左右的增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敬琏 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有两个,一个方面就是控制、化解现有风险,为推进改革赢得时间。这一系列措施控制和化解风险的举措包括:妥善处理各级地方政府的债务;停止回报过低或没有回报的无效投资;停止对僵尸企业的输血;动用国有资本偿还政府的或有负债;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和重组,释放风险;停止“刚性兑付”;盘活由于粗放增长方式造成的死资产存量。另一方面,还需辅之以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其中财政政策在维持宏观经济的基本稳定和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还有一点余地,但不建议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缓解风险的做法,而是建议采用普惠性减税这一方式。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贾康 未来政府肯定还有能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增效不是当前一小段时间,而应该是要在整个新常态期间实施的政策取向。虽然财政结束了两位数高增长,但财政完全有能力加力增效稳增长,关键是资金运用得恰当和高效,并且将财政政策和改革机制转变密切结合。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刘尚希 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方向上,总的来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加力,一个是增效。加力方面,虽然今年中央没有调整财政预算,赤字不可能再增加,但加力的力度还是不小的。一是对地方债进行置换,在没有增加债务总体规模的情况下,化解地方债务的流动性风险。二是逐步扩大税收优惠,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鼓励创业、鼓励创新,形成一个更好的环境,降低创业创新的门槛。三是积极推进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增效方面,就是在现有资金的基础上,把这些钱花得更有效率。一是清理财政沉淀的资金、沉睡的资金,把它们都尽量利用起来。二是改变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如把对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由过去的补贴变为更规范、更市场化的产业基金、种子基金等来进行投入。三是整合分散的资金,使其更好地发挥合力。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 张晓慧 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金融监管等的协调配合,更充分地发挥财政政策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供给端中的作用,构建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有效协调的体制机制,强化央行的宏观审慎管理职能。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 刘利刚 央行加大货币政策的力度,将增加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贷款,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将起到支持作用。但仅仅依靠上述政策并不足以在中期内支持中国的经济增长,财政政策需更加积极地推动整体需求。财政部近期决定将地方债务置换的额度扩大至3.2万亿元,这将帮助地方政府达到今年设定的投资增长目标。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副总经济师 陈中涛 在当前形势下,宏观调控要在坚持区间调控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立足于打造“双引擎”,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市场需求,大力推动公共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落地,扩大有效投资。
四、财政体制改革是稳增长的最大保障
中短期阶段内,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工具,但长期来看,财政体制改革则是财政政策实施和稳增长目标实现的最大保障。
财政部 针对财政体制改革将研究提出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指导意见。此外,还将开展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试点,积极支持投融资、农业、养老、教育、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
财政部部长 楼继伟 对于被视为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军”的财税体制改革,正按照既定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下一步,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将向深水区继续前行,税制改革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包括适时推进营改增试点,推进消费税改革,研究全面实施资源税费改革方案,研究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等;此外,还将通过提高特定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等方法弥补财政缺口,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支持推进结构性改革。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贾康 国家财税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改革的“开场锣鼓”。财税改革要继续深化,现在面临三大领域的改革任务:首先是预算改革。预算的公开性、透明度要明显提高,让老百姓有知情权、质询权、建议权、监督权。同时还要求完整,明确提出全口径预算,所有政府财力必须进入预算体系,不准许再有预算外资金概念。对原来的地方债已经形成的隐性负债要逐步消化掉,隐性负债很大一部分要置换成比较长期的、低成本的规范债务,要开明渠、堵暗沟。第二是税制改革,突出六大税改任务。包括已经推进的“营改增”改革、资源税改革、消费税改革、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环境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等。明确要在这个年度里加快研究方案,在条件成熟时启动新一轮关于个人所得税税法的修订。第三个领域,涉及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如何理顺事权关系和财力分配关系以及司法管辖权的优化,已经在改革过程中。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范建鏋 当前财税改革仍只是小步微调、行业渐进式地推进,而没有一揽子改革计划。在未来的岁月中,不能依然停留于目前这种仅仅提出目标框架式的构想,而不深入考察税收总体格局中各税种的动态变化趋势,以及这种变化所可能形成的新税制结构对改善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的新制约,而是要由此寻求进一步的深化改革、突破瓶颈之策。
五、小结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进一步加大,中央政府推进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其中财政政策的作用进一步显现。根据发改委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18个,总投资18131亿元。另一方面,国资国企改革方案的推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市场的信心。在新旧动力切换的关键期,尽管财政收支压力也在不断加大,但宏观政策依然要继续保持积极取向,为经济新动力的成长和经济转型赢得时间,特别是要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双重任务。从长期来看,深化改革依然是经济成功转型的基础,财政制度改革进程的顺利推进更是财政政策稳定性、持续性的最大保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