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网: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近年来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特征?
张小劲:至少在我看来,第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是,中国软实力发展到目前的程度和水平,较之过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有很明显的发展。但是客观地讲,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及其传播可能还存在一些短板;我们的文化精粹和思想精华,由于语言的障碍还无法顺畅地扩散到外部世界。我们目前的文化整体发展状况,包括媒体界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由于面对新的全球化时代的各种挑战,呈现出不太适应的状态;进而言之,我们的文化创造力又处在一种摇摆和不确定的状态。因此,我们确实很难能够拿出一些既有时代特征又具有深厚价值内涵的、传播且影响到全球的文化作品。
第二个特点是,与英国这种几乎是全民性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相比,我们的文体软实力发展中政府决策和政府直接介入的色彩更加突出。在文化软实力气的初期发展阶段,政府的全面介入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却可能会造成与外部世界的接轨是否契合、是否相当的问题,造成不利于全民化参与以及全民参与下的个体创造力迸发的问题。此外,还必须指出的是,作为一个经济上长期落后、对外联系由于各种原因而处于中断或窄化的国家,中国只是在最近三十多年才全面拥抱外部世界,才开始高度关注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问题,这种滞后性和积累性的缺陷不能不影响中国软实力的现状。
求是网:您能向我们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吗?
张小劲:有些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九十年代末的时候,我担任了中国-欧盟高等教育合作项目的项目主任。那时候中国项目管理办公室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到各个高校去宣讲和辅导,力争使中国学者的个人简历能够具有“可读性”或“可理解性”。因为那时高校优秀教师所获得的头衔和奖励都是中国语境下才能明白,而欧洲学者会感到极度困惑的,比如说“新长征突击手”(pioneer in the New Long March),比如说“劳动模范”(Labour Model),还有“标兵”(pace-maker),“跨世纪人才”干脆就无法翻译了。我们要帮助中国学者修改完善个人简历,而且还写报告给教育部,建议未来的评奖要考虑国际通行程度的问题。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也出现了很多令人涕笑皆非的故事。
从那时起到现在,这种“文化隔膜”的状态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方面,中国在许多方面已经与外部世界有了深度的“嵌套”,例如我们现在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制安排和学位制度,甚至包括学位服的规定,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制度有着明显的通约性;甚至我们这里所谈论的“软实力”,也是源自于外国。另一方面,外部世界也开始理解中国、甚至受到中国的影响,尽管还是碎片化、零散化的。
从这方面来讲,我们这三十年来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对外开放;开放才能有更好的交流,交流才能实现相互理解,而相互理解才能有相互的学习和影响。这才是文化软实力增长的一个关键所在。过去,在我们关起门的时候,我们既难以知道外部世界是怎么样的,也很难以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流。因此,中国要发展文化软实力,首先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对外开放,并在此基础上汲取一切值得学习的外国经验和文化。
求是网:再次感谢张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