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选择”经济分析

“逆选择”经济分析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普遍法则,然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劣胜优汰的“逆选择”却随处可见,而且学界也有大量研究。我这里作此文,当然不是去重复别人,而是要分析导致逆选择的约束为何,并根据约束推出逆选择的一般原理与现实启示。

据我所知,较早关注逆选择的学者是格雷欣。格雷欣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顾问,也是银行家。在他所处的时代,货币实行双本位制,黄金与白银皆作货币流通。格雷欣发现,当一种货币贬值时,另一价值较高的“良币”会被储藏;而价值较低的“劣币”却充斥市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为“逆选择”。

阿克洛夫的“旧车市场模型”是逆选择的又一著名例子。旧车市场上,由于买者与卖者信息不对称,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买者却不清楚。买者为避免中计,往往只愿按旧车平均质量支付价格,可这样一来,卖者会将质量较差的车先沽出。结果是:质量差的车频频成交,而质量好的车却被挤出市场。

另一个例子是保险市场,原因也是信息不对称。不过与旧车市场不同,保险市场是卖方对买方的信息不充分。如医疗保险,保险公司(卖者)对购保者健康状况不清楚;而购保者自己却清楚。于是迫于无奈,保险公司只好按历史出险概率制定一个均价。而按均价卖保险,买者当然多是有病的人,没病的人往往不买保险。

再一个例子是就业市场。几年前一位在外企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外企裁员通常是先裁那些薪酬高的员工。赶上大裁员,薪酬越高被裁的可能越大。一般地讲,员工薪酬高表明能力相对强,不然公司不会付给他比别人高的工资。问题就在这里,能力强的员工被裁减;能力弱的员工被留下,这样就业市场也出现了逆选择。

还有一个例子是婚配市场。国内为何会有剩女?不要以为是剩女的条件差,相反多数是因为条件好。沙普利曾研究过婚配市场,他假定:一是男女人数相等;二是对每个异性的偏好可排序;三是可自由选择。沙普利说,若满足以上三点不会有剩女。我可不这样看。如某女子对所有男子的偏好排了序,可她对排在第一的男子也不中意而又不肯降低标准,结果别人嫁了,她却成了剩女。

现实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假冒商品挤正牌商品,走私商品挤进口商品,盗版软件挤正版软件等等,举不胜举。既然举不胜举也就不用多举,跟下来我要解释的是,市场为何会出现这类逆选择?对此学界有各种解释,但大多都是就事论事,理论上并没有找到通解。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