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是发展的基调。全会强调,坚持协调发展,重点促进城乡区域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协调发展旨在处理好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具体而言,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使各发展主体成为一个整体,发挥合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转变城乡二元结构、改善民生。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质是“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协调。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关注GDP总量、城市基础设施、军事实力等“硬实力”,而对文化培育、共同价值观塑造、国民素质教育等“软实力”重视不足,软实力成为我国发展的“短板”,因此,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发展物质文明提高“硬实力”,也要通过发展精神文明提升“软实力”。同时,要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实现军民在全要素、多领域实现深度融合。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全会指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全会首次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脉相承。绿色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是全会对实现绿色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当前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线,实现绿色发展要发挥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两只手的作用,特别要用好政府“有形之手”,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全会提出“四个格局”和“两个体系”:即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一个是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另一个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强调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完善这些制度,把环境承载力作为最为稀缺的自然要素对经济发展进行调控,能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为了督促政府履行环保职责,全会强调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首次将“提高环境质量”作为环保工作的核心,转变过去只注重排污量减少、能耗降低等指标的片面环保观,以改善环境质量作为“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主线。同时,全会还提出了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有利于避免过去属地化管理方式所导致的个别地方政府对环保的“不作为”,落实地方政府责任,推进国家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