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对话人:张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评论家)

张未民(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席、批评家)

白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徐坤(《人民文学》副主编、作家)

核心阅读

如何处理好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个人创作与时代要求之间的关系,如何确立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是一个重要和复杂的课题

把人民整体的主体部分突出出来,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置于艺术表现的核心,是一切现代文艺作品及其文艺观有别于过去文艺的地方

文艺工作者要转变姿态,文艺活动要面向人民,从创作、评价到传播的各个环节,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人民的意愿与需求、认同与趣味,作为文艺工作的基本尺度,作为文艺活动的内在依循

当文艺与人民切近,歌哭与共,戮力同心,它就拥有无限活力和勃勃生机;当文艺远离了人民,沦为小圈子的游戏,它就落入寂寥和枯索,当代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也必须在这一基本经验的框架内奋发而为

张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最近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都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为指导文艺工作的重要原则,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阎晶明: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文艺创作不断丰富、深化的实践问题。文艺的繁荣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文艺创作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人民成为文艺的欣赏者和实践者。

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大众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加上文化信息传播手段的变革,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对作家艺术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个体创作与时代要求之间的关系,如何确立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和复杂的课题,成为一个必须廓清的问题。

为人民创作,就要处理好发扬艺术个性与满足大众需求之间的关系。文艺创作是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充分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以激发文艺创作活力,是繁荣文艺的一个鲜明标志。作家艺术家则要使自己的个性化创作成为人民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担当起为人民创作的责任和使命。

为人民创作,就要处理好提高与普及、雅与俗之间的关系。当代中国,艺术的受众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作家艺术家要有创作的自信,更要理解读者观众在艺术审美上不断丰富和提高的要求。前一段时间观看北京京剧院青年剧团排演的京剧《锁麟囊》,感触颇深。剧情并不复杂,就是两个女性之间命运颠倒和碰撞的故事,主题十分明了,是对善良品性的褒扬。这是传统的通俗的故事,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强调的人性主题,而全剧中的唱词却充满诗性和文化气息,不失传统词曲的优雅品质。剧作家翁偶虹创作时,在雅和俗之间如何考量?如何做到既保持艺术品质的高雅又能满足普通观众的欣赏要求?此剧直到今天仍然能够长演不衰,提示我们,不能认为文艺为大众服务就是放低艺术标准,更不能以为满足群众需求就只能通过粗鄙的语言、低俗的故事、混乱的价值观和猎奇的手法去迎合大家。

在文艺创作形态日益丰富、文艺传播方式日益多元、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多样的今天,作家艺术家要实现为人民创作的目标,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

突出普通百姓这一主体

张江:“人民”是一个群体概念。事实上,这一概念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越发清晰的指向性。同时,在这一概念之下,也融注了越来越厚重的情感内涵和情怀依托。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以情感和情怀为底蕴,让千千万万的普通大众从幕后走到台前,站立在舞台的中央。

张未民:“人民”从来都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而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按传统的说法,人民就是百姓,就是苍生、众生。当我们说出这些词时,我们主观上其实已沾带上了深厚的情感关怀,同时也意味着要将“自我”抽离出来,让“人民”或百姓、苍生、众生对象化。也就是说,此时我们一方面赋予自我以广阔的胸襟,提升了自我的崇高感,使自我与芸芸众生发生相辅相成的联结,另一方面我们也获得了一种视野,眼睛里装进了自我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正确处理表现自我和表现人民的关系非常重要。

自我当然是人民的一员,表现自我不能与表现人民对立起来,表现自我应包含在表现人民的内容当中。这一辩证法的真意在于,说出“人民”二字,就是出示一种视角、一种方法论和一种世界观。它的主要着眼点不是强调自我而是强调置人民于认识和表现的前台,使人民获得认识和表现的优先位置,获得真正的主体地位。而且,这里面的“人民”二字于人民的整体性视界中更强调表现那些作为主体部分的普通人、普通民众,那些普通劳动者和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表现自我或表现社会上层建筑的生活自然也是表现人民的应有之义,表现人民主体的含义应像人民一样内容丰富多彩而天地广阔。但我们还是要弄清楚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命题之意所在,这就是要把人民整体中的主体部分突出出来,把那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置于艺术表现的核心,而这是一切现代文艺作品及其文艺观有别于过去文艺的地方。

人民性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艺的优良传统,但现代文艺的特点是,不仅为人民代言或彰显人民意识、人民情怀,还重在把传统文艺忽视掉的人民真正地主体化,成为艺术表现主体,成为真正的主体内容。以人民为中心,要求高水平的和全面的人民性,我们不仅需要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式的人民性,现代文艺的人民性还需要使人民的主体部分获得应有的主体地位,需要鲁迅的《祝福》、老舍的《骆驼祥子》、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等。只有如此,才能更好更全面地表现人民,才能真正在现代文艺的水准上实现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文艺之心,是生活之心,这是一个人民、生活、文艺三者统一的需为之努力的境界。正确地找到和恰当地表现这个文艺之心和生活之心,文艺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才能在人民性中实现审美性,审美为尊、艺术为尊也就自然地落地生根、落到实处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