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导向: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三个挂钩”
“城镇化一直是发展中大国的一个重大的、现实的课题。”徐绍史说,“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目标。”
在徐绍史看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新的目标要求,一个重要特点是贴近百姓。把增进人民的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议》提出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等目标要求。“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需要做的实事。”徐绍史说。
在他看来,城镇化是稳增长、调结构的一个黄金结合点,而城镇化最重要的问题是人的城镇化。201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49亿,城镇化率54.77%。“这其中包括了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2.5亿左右农民工以及随这些农民工迁徙的家属。如果扣除这2.5亿人,我国城镇户籍人口实际上只有5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例是36.3%,这个数字也就是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这需要每年城镇化率提高一个多百分点,大概涉及1000多万人。”徐绍史说。那么,地从哪儿来?钱从哪儿来?人往哪儿去?
在徐绍史看来,未来将采取两个重点措施:一是拓宽入户通道,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去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目前已有25个省(区、市)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农业转移人口有了城镇户籍之后,就要享受城镇的公共服务,最核心的有“五件事”——就业、住房、医疗、社保、教育,“有了这五个方面的公共服务,农业转移人口就可以在城市待下去”。二是加快“三挂钩”机制,调动城市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积极性。“三挂钩”就是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新增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挂钩、中央基建投资安排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此外,城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带动新农村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