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新型智库发展的政治生态(2)

优化新型智库发展的政治生态(2)

文化生态的“软约束”作用不容忽视

新型智库的发展不仅有赖于优良的政治制度生态,更取决于优良的政治文化生态。与显性的制度约束相比,政治文化对新型智库的影响表现为一种隐形的、潜移默化的软约束。按照美国学者塔尔科特·帕森斯的观点,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生物环境构成行动总系统的四个子系统,这四个系统对行动具有控制性质,控制能力的等级次序有大有小,但文化系统位于控制等级上层,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系统的方向,社会活动体系主要借助于文化系统结构。而政治文化则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认知、态度和情感。当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形成之后,便会以弥散性的方式对社会政治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影响。即使社会制度发生较大变革,政治文化的传承也不会瞬间断裂,反而会凭借巨大的惯性,重新渗透到政治系统之中,与新的政治因子相混合,继续发挥无形的作用。由此可见,政治文化持续地影响着政治体系中每一个政治角色的行动,特别是对以影响公共政策为明确目标的智库,政治文化不但确定其行动的动力和缘由,而且决定其价值目标的选择。

尽管现阶段趋向独立、追求平等、重视权利已逐步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但受传统文化惯性的作用,“官本位”、“权力崇拜”和“臣民意识”的文化积淀依然十分厚重。中国传统文人一直是以“学而优则仕”为处世原则,包括智库专家在内的许多知识分子存在对权力的追求。这种对权力的迷信和盲从,会导致唯上,而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真理为标准。“和为贵、忍为上”等传统观念的延续势必对智库专家的科学精神、大胆探索和积极建言献策构成深层次的障碍。民众中普遍存在的“崇圣意识”、“依附心理”必然损害智库专家的参与理性和创造力。在这样的政治文化氛围下,即使新型智库的数量和规模都上来了,但由于缺少足够的参与型政治文化资源的支撑,新型智库的运行可能会流于形式,甚至有可能出现畸形发展态势。

培育风清气正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无论是体制内智库还是体制外智库,都应当在智库专家中强化道德伦理教育,践行“三严三实”,并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培育智库专家的道德良知和“敬畏之心”,使“他律”转化为“自律”。同时,政府部门要积极为智库专家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允许智库专家在国家利益和社会民生的框架内,独立思考、大胆建议,为决策提供科学、理性意见。唯有如此,才能凝聚起新型智库的共识共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

 (作者系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