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愈加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主动姿态,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生机和活力。实践是衡量历史的根本尺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振兴的伟大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美好愿景。
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在过去与未来的梦想交汇点上,中国对自己的未来和世界前景充满信心。近代史中屈辱的片段曾给中国人民的心灵蒙上了阴影,西方列强的欺凌又使之时常面临“亡国保种”的急迫,酝酿出一种悲情、苦恨的情绪。同时,百余年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富强的过程又谱写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唤起自信、凝聚自信、坚定自信、升华自信的发展史。在农业时代创造灿烂文明,1840年以后一步步走向衰落,又从灾难深重中挣扎着站起来的中华民族,从内忧外患、一穷二白的困境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风雨兼程、创新发展,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路。
历史已经证明,还将继续证明,中国有能力也有信心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这种自信,内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植根于中华文化的传统积淀,彰显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直接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具有很强的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总能呈现出雄浑朴茂、厚积薄发的恢宏气象,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旗帜引领和动力源泉。
时至今日,伴随着综合国力、民族凝聚力、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有充分的理由一扫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悲苦情绪,以更加开阔、宽厚的胸怀,更加积极、阳光的心态,去设计和实现有关未来的梦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确立,代表了党中央有信心也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早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三个前所未有”的科学论断,既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展望未来的基本遵循。它指明了中国在世界历史和民族复兴中的历史方位,体现了党中央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快速发展的国内形势的深刻把握。一方面,它指明中国正行走在民族振兴的正确道路上,只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梦圆之时指日可待;另一方面,它又明确指出当前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梦”的实现仍然需要克服各种负面因素,需要全国人民居安思危、同心同德、携手前行。当今世界,中国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人民需要保持高度的冷静和理性,以更加自信、审慎的态度,做好应对复杂局势的智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以迎接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充分认识“三个前所未有”论断的基本内涵,以之为面对新形势、采用新思维、谋划新未来的基本理念,才能更好地把握世情、国情,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才能凝聚起引领时代、改变时代的力量,奋发图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