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化进程中对资源环境认识的新进展
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人类社会才真正面临生态危机,这是资本获利的逻辑后果。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业化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以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为沉重代价的;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扩张和发展,是造成全球性生态灾难的元凶。
1.从新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但片面追求“实际人均产量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国际矛盾。非洲、拉美殖民地国家风起云涌的独立运动后,在发展道路选择上也遇到了重重困难和障碍。到7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的滞涨期,法国学者弗朗索瓦·佩鲁在长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倡导“新发展观”,并逐步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1979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厄瓜多尔的基多召开“专家会议”,将这种“新发展观”明确为“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发展观”。
虽然重工业对资源环境造成的破坏更强烈、灾难更深重,但是人类生产与自然生产相结合的农业,对自然资源环境的依赖性更高、对生态失衡招致的后果更敏感。因此,在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树立起来,可持续发展也迅速成为国际性共识。在此基础上,又发展生成了低碳、绿色理念。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通过付出高昂的“学费”而获得的文明成果。
2.从社会问题到非传统安全问题。从伦敦的烟雾、西欧的酸雨、美国的沙尘暴到日本的食物污染,从垃圾围城、贫民窟脏乱差、土地沙漠化到能源危机,环境破坏、资源挥霍问题的持续加剧和恶化,人们日益认识到环境和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普遍而严重的社会问题。
特别是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整个世界几乎都被这种“重化工业病”所严重影响。这个问题已经威胁到国家、甚至人类自身发展的安全,它突破了传统安全的范畴,也只有用非传统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化解。严峻的现实迫使不同的国家必须共同面对这一难题。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后联合国多次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和宣言,达成了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共识。
3.从社会革命到生态革命。有西方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仅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而且造成生态危机持续恶化。他们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资源枯竭、自然退化等生态问题置于资本积累和经济社会转型的中心位置,提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有框架之内,通过多次自我调整,经济危机的形式和影响发生了变化,而生态危机已成为最大的危机。只有通过生态革命,改变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消费形式,改变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建立生态社会主义,才能阻止环境恶化,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