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无论在国内主持重要会议、考察调研时,还是在国外访问、出席国际会议之际,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绿色发展”理念。这是党中央根据十八大确立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明确提出“绿色化”的战略要求和“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不仅成为党的行动纲领,更成为一套科学的理论,即生态文明论。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上,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更加深入、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客观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为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文,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有机体。恩格斯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相辅相成,共生共荣,“只有人才能办得到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迁移动植物,而且也改变了他们的居住地的面貌、气候,甚至还改变了动植物本身,以致他们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灭亡一起消灭。”因此,他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2.人与自然是主观客观的统一体。与自然既是相互对立斗争的,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恩格斯认为这两者的统一性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其二,人们还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
他强调,“经过长期的,往往是痛苦的经验,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比较和研究,渐渐学会了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在社会方面的间接的、较远的影响,从而有可能去控制和调节这些影响。”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又建立的过程,是一个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自然界作用于人,自然条件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同时,“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因此,“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这就从根本上把历史发展与遵循规律统一起来,是我们党提出“绿色化”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理论渊源。
3.维护生态平衡最终要改造人类社会。《自然辩证法》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而且揭示出这种关系的本质是社会问题。恩格斯意识到当时资本家种种破坏自然环境带来的恶果,并进一步深刻地指出:“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市场经济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它对于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享受幸福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市场经济也伴生资源超承载、环境遭破坏等“不经济”因素。而且工业化大生产越增长,这对矛盾越尖锐突出。化解这个根本性、长期性的难题,既要靠人类的理智、良知和自觉,更要靠制度的规范、调节和约束,直到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这也正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的现实意义所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