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发展理念内涵的深层底蕴(2)

“十三五”发展理念内涵的深层底蕴(2)

——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访谈录

问:我深有同感。不妨这样说,“人本导向”理念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本质性反映,而且也是一种人文情怀和历史价值观的反映。在今后绵延的历史长河中,“十三五”时期只是极其短促的阶段,但阶段性的理念必须蕴含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知,体现一种大历史观及其价值观。

答:赞同你说的。我接着说关于改革的“市决政用”。 “十三五”期间一个绕不过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经济角色定位问题,特别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允许市场经济存在,改革开放一个突破性进展就是发展市场经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前的说法是 “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它容易给人一个印象:似乎在“基础”的上面还有一个“决定”的力量,这在客观上给“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提供了一个理论借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里最明显的变化是把原来的“基础性”改为“决定性”。它不仅是力度的变化,而且是质的提升。我把这个简称为“市决政用”。最近有理论界朋友针对 “决定论”,提出“驾驭论”,即政府“驾驭”市场经济。按照这个思路,“市场决定”势必大打折扣,“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将继续惯性运作。对此很难不让人产生忧虑。

“十三五”势必面临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为此,一方面,必须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以此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问题,真正向政府主导型模式告别。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沉浸在市场万能的迷思之中,在市场失灵领域发挥政府的应有作用。包括: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和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等。这就是“市决政用”理念在实践中的体现。

第三个是 “创新双驱动”。 “十二五”规划对创新已经开始重视,指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究竟如何把握“创新驱动”的全部内涵? “创新驱动”到底驱动什么?是“创新单驱动”,还是“创新双驱动”?自从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创新”以来,创新一直被聚焦在驱动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我曾长期持此观点;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引入,物质生产过程所发生的“革命性”变化等等。近年来中国的技术创新有明显进步,但仍不尽如人意。据世界经济论坛新近公布的 《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排序,在144个经济体中,中国位列全球竞争力第28名,总体不太难看,但与“创新”相关的“技术储备度”排名,中国仅排在第83位。我深入探究了中国在“技术储备度”内涵七项指标的位次:(1)最新技术可用性,排97位;(2)企业吸收技术情况,排68位;(3)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情况,排81位;(4)个人互联网应用情况,排75位;(5)固定宽带互联网用户,排51位;(6)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平均使用情况,排120位;(7)移动宽带使用情况,排78位。按世界经济论坛判断,“中国仍非创新强国”。面对人类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浪潮,“十三五”期间应继续推进技术创新,进而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特别是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创新轮子一刻也不能减缓,更不能停顿。

但是,我现在认为,对于创新驱动不能做“单向度”的理解,要有全面的把握。我称之为“双驱动”:一则,通过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二则,通过创新,驱动人自身的发展。具体说,改变人自身的结构和素质,实现人的价值,特别是年轻人的价值。中国千千万万个“创客”的业绩表明,新的科技力量正在催生一批新人,他们对人生价值的精神追求远远超出对物质本身的追求,这是值得关注的现象。看一看他们的领军人物,就会发现几个明显特点:第一,他们是技术专家,又兼经营管理者,甚至有的本身是艺术家、科学家;第二,他们喜欢新概念、新思想、新的思维方式、喜欢变革、喜欢破除传统的东西;第三,他们不喜欢等级制,不喜欢条条框框,认为这些是“限制性”的东西。在这个问题上,必须要克服狭隘化和单向度的传统思维,让每一个创新者“心灵放飞”,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一代新人的成长。

问:这两个问题关涉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而从更深层次的“人本”上理解,归根结蒂是人的解放,包括思维、能力、自由发展的环境与条件等等的解放。中央提出“双创”中的“大众”“万众”,应该就是着眼于人的解放,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深化体制改革、营造创新环境,都应该围绕人的解放、激发和释放人的能动性创造力来展开。“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能否顺利转型发展、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间节点,其必由之路惟在改革创新、人的解放,因此对改革创新的意义、人的解放意义怎么估量也不过分。

答:你的见解很好!我们再来看“十三五”期间的国际环境。随着“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南南基金等启动运行,自贸区扩围扩容,跨国设施联通,以及贸易投资便利化、多边金融合作加快推进等等,中国将以更大步伐走向世界。未来在与外部世界更加紧密的交往中,如何寻求“文明的包容互鉴”,特别是如何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严肃、更加迫切地摆在中国面前。因此,我们需要有“文明包容”理念。寻求“文明包容”,首先要确立“文明多元”观。事实上,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是“丰富多彩,闪耀着光辉,充盈着运动的”,今天的世界,交相辉映的多元文明更加绚丽。寻求“文明包容”,还要确立“文明平等”观。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2000多年前的古人,尚且如此认识,今天我们更应认识到,不同文明虽有特色之别,但总体上是平等的、等价的,彼此没有优劣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中国走出去,务必秉持“文明平等观”,平等对待世界上一切民族。寻求“文明包容”,更要处理好“文明融博”。习近平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 ”随着未来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和人本主义三大潮流的涌动,多样价值理念之间将会发生更加频繁的交集、碰撞和融合。我把这个称之为 “文明融博”。文明的差异性,难免有碰撞,有博弈,但这是支流;主流是不同文明包容互鉴,并在互鉴中,汇聚交融,共同组成多彩多姿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我们要有“文明包容”的新理念,秉持包容式发展。

你所谈的对我很有启发,我觉得对于“十三五”发展理念,不能仅从名词的原有概念去认知,而更需要体认新的内涵与深层底蕴,这样才能说是更好的理解。这次我们暂且就谈这些。非常感谢你让我们分享你的研究观点。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