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豫秦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和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秉持“两山”理念出台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一、我国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我国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较为有限。我国具有景观多样性的优势,拥有山地、丘陵、平原、海洋、湖泊、河流等地形地貌。全球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貌类型,中国均有分布。但是,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较为有限,青藏高原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云贵高原是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地貌,易发生水土流失,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50%以上,而适宜居住的空间集中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
我国水资源短缺。一是资源性缺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可利用淡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低于国际人均1000立方米的红色警戒线。二是结构性缺水,南方水多、人多、地少,北方地多、人多、水少。水资源短缺也在威胁着自然景观的存在。比如,位于甘肃敦煌的月牙泉景观,在20世纪70年代占地22亩,水最深处达9米。由于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下降,进入21世纪以后,月牙泉水面仅有8亩,水深不足3米。现在我们看到的月牙泉,是人工补水的结果。
我国荒漠化严重。20世纪30年代,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首次提出人口密度分界线,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云南腾冲。这条线两侧的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环境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方式等人文环境差异也大。其西北侧为风蚀区,存在风蚀沙化问题,带来沙尘暴;东南侧为水蚀区,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易引发泥石流。
我国生存性和发展性资源短缺。土地、森林、水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我国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水平相差很多。在我国碳排放来源中,发电和供热行业、制造业、建筑业的占比达到60%以上,农业、工业、交通也占有一定份额。自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我国持续进行大气污染治理,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要注意,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产品仍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且消耗量很大。
二、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
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具有广泛的、普适的、可操作性强的时代应用价值,且符合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源远流长。自商周以来,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管理山林河湖的官员。虽然各少数民族地区没有成文的法律法规,但其世代沿袭的宗教、习俗等都蕴含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都江堰水利工程巧妙利用自然山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保证了成都平原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有效减少洪水灾害影响。
古代先民具有非常强烈的节水意识。安徽江南民居流行“四水归堂”的布局方式,以四面坡屋顶向中心天井倾斜为特征,使雨水汇集至天井区域,形成“四方之水汇明堂”的格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潮汐差大,河流常受海水咸潮的倒灌,引起土地的盐碱化,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进行。唐宋元时期,随着沿海地区农业开发的加快,海堤工程系统的建成,为隔绝海潮的入侵,使内河咸淡分离,并蓄积淡水供给农田灌溉用水,在众多的通海溪河上相继修建堰闸,以拒咸蓄淡。北京团城在地下铺设涵洞,通过一口古井接收雨水,涵洞中储存的水经过蒸发后渗透至土壤中,滋养古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