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述、新部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全会将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突出了创新在“十三五”时期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是在深刻掌握国内外经济大势、洞悉经济发展阶段性与规律性之上,所做出的高瞻远瞩之举,它将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全会将“坚持创新发展”分成四个层次,我们分别展开进行阐释。
第一层次:依靠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动力
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这一论述,实际上是从创新驱动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进行阐发的,更多地从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角度进行战略部署。这一部署既是我国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必然选择,也是主动适应和引领“十三五”经济新常态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传统要素投入,与许多发展中国家走过的道路一样,是一种典型的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从当前的情况看,已经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往的三大要素均面临着诸多瓶颈约束,已难以支撑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十三五”时期,要破解这些约束,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目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要素供给能力已经接近极限,传统人口红利减弱,劳动年龄人口绝对减少,“刘易斯拐点”正在加速到来。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我们创造了全球GDP的13.3%,消耗的能源资源却占全球总量的23%。原油、天然气、铁矿石、铝土矿等战略性资源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与此同时,土壤、河流、大气污染严重,全国有90%左右的城市不能达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7个省(区、市)的6亿左右人口受雾霾天气影响。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传统的粗放式发展道路再也走不下去了。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靠创新,新模式、新业态的培育靠创新,新行业、新产业的形成靠创新,新供给、新需求的增加靠创新。因此,唯有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中国经济才有出路,才能推动“十三五”时期的中国经济迈向更高阶段、更高水平、更高层次。
第二层次: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全会强调:“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这一论述,主要是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谋划和落实“十三五”时期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这一行动既能够为应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提供有力支撑,也能够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从世界范围看,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始终与科技革命、科技创新相伴而行,每一次革命性的科技突破都会造就新的世界强国,谁抓住了科技创新的机遇,谁就掌握了向强国迈进的主动权。历史雄辩而生动地告诉我们,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各国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是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前提条件和客观基础。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兴起,一些重要领域开始出现突破性变革,带动着关键技术的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并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已错过了前几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绝不能再让新的机遇从身边溜走。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会迎头赶上,抓不住就会被时代抛下。
同时,从国内看,我国现在已经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不少产业还处在中低端,而不在中高端。其中的关键,很大程度上是自主创新能力弱,部分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缺失,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和经济结合得不紧密等等,迫切需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而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因此,在“十三五”期间,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