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3)

深刻认识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3)

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建议》精神,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切实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坚定人们的信仰和信心作为我们工作的首要任务。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以党委中心组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坚持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带动干部群众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不断增强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阵地的作用,充分发挥党委中心组及其他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作用,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时代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兴国之魂。要把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作为我们工作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坚持价值观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提升全民族的精气神,塑造全社会的新风貌。要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做到经常抓、长期抓,真正把核心价值观叫响、做实。精心设计和组织好主题实践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注重通过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乡规民约等,向社会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维护主流价值和公序良俗。

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要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文艺评奖,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化产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推出一大批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文化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系统梳理传统文化典籍,提升文物保护质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丰富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载体,加快地方戏曲振兴发展,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活动,使中华民族基本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是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要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各类创建活动,创新形式内容,提升思想道德内涵,注重实际效果。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家庭文明建设,推进志愿服务和诚信建设制度化,深化文明旅游,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企业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巩固发展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大网上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集团,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优化媒体结构,规范传播秩序,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示中华文化精神内涵、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让中国形象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要创新对外传播方式,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形成独具中国特色、能与国际交流的对外话语体系,传播好中国声音。创新对外文化交流方式,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格局,打造重点品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组织新闻发言人、国际新闻评论员、专家学者、文化交流使者、出境公民等宏大队伍共同讲好中国故事。创新对外文化贸易方式,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把优秀影视剧、图书作为拳头产品,努力提高国际文化市场占有率,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