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的“戒定慧”修养

领导干部的“戒定慧”修养

禅宗经典《坛经·般若品》里讲:“变三毒为戒定慧”,是指修行时要把贪、嗔、痴三毒转化成戒、定、慧三学。“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是佛家克服贪嗔痴的修炼方法。修戒就是明确什么不能做,培养自我的良好品行;修定就是训练自己的定力,致力于内心的平静与祥和;修慧就是博爱宇宙苍生,升华内在的智慧。领导干部也有自己的贪嗔痴,需要进行戒定慧的修养。当然,领导干部的戒定慧修养有其特定的修养内容和修养方式。领导干部在自我修养中要注重一个“戒”字,领会一个“定”字,升华一个“慧”字。

注重一个“戒”字

君子有三戒:戒色、戒名、戒利。《论语·季氏》里记载,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认为,一个君子要有三戒,年少时要戒色,中年时要戒斗,老年时要戒得。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戒色、戒名、戒利。因为“斗”多是为名利而斗,“得”也多是指名利之得。虽然孔子认为在人的不同阶段所戒的重点不同,但戒色、戒名、戒利是一个人一生的修行,因为色、名、利是每个人一生都要面对的诱惑。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戒色、戒名、戒利尤为重要。

君子慎独。真正意义上的戒不只是在公开场合不做什么,而是在没有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不去想、不去做一些事情,也即古人所谓的“慎独”。《后汉书》记载,杨震走马上任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正在做昌邑县令,王密夜里怀揣金子来赠予杨震。杨震说:“我是了解你的,你却不了解我,怎么能做这样的事呢?”王密说:“这么晚了,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走了。杨震就很好地做到了慎独,不欺天,不欺地,不欺人,最重要的是不欺自己内心深处的道德良知。领导干部要学会克制自己,不要陷入名缰利锁之中。而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慎独,是否对得起天地良心。

把握适度原则。戒色戒名戒利并不是要断绝自己的一切欲求。孔夫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正当的名利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合法合理的正当权益是应该去维护的。我们需要的是把握一个度,一切有违道德法律、制度规范的贪欲一定要戒除。而基本的正当需求可以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去获取。

领会一个“定”字

明确自己的定位。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定位,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更要定好自己人民公仆的位,官位是一个代表人民群众行使公共权力的职位,本职工作就是公平公正地处理好公共事务,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在干部岗位上就不能假公济私,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亲友谋私利。而且,要做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领导干部要明确自己的权限,对于自己不懂的、不该去管的专业领域,不要好为人师。

锻炼自己的定力。不乱发脾气,不惑于心,不乱于行。一个脾气好的人做了领导干部可能会变成一个脾气坏的人。因为一个人若是社会地位低,很多时候只能没脾气。领导干部手中有了权力,发起脾气能引起震动,能显示自己的力量,能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于是就变得爱发脾气了。其实,发脾气时做出的决策大多是错误的。林则徐本是性情刚烈之人,后来他知道发怒无益,就在书房中挂一块“制怒”的牌子来时时警醒自己。当然,有定力不仅是指不乱发脾气,更是指在突发事件面前能够镇定自若,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领导干部每天都面临着很多不确定的事,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遇到突发事件后,领导干部要是先慌了神,乱了阵脚,又怎么能稳定群众的情绪、做出正确的决策呢?每临大事需有静气,在突发事件面前保持镇定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

学会静观。只是具备遇事镇定的定力还不够,领导干部是要对各种事件做决策的,突发事件往往需要现场迅速做出决策。所以,领导干部还要学会静观,能在纷繁错杂的表象中迅速分析出事物的本质,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这种静观的能力不是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喝喝茶、看看文件就能具备的。领导干部需要走出办公室,在实际工作中思考总结,不断提升自己静观的能力。而且,领导干部的这种静观能力不仅是指能够总结过去的经验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还指能够高瞻远瞩,从未来中学习,看到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而制定出具有远见卓识的发展战略。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