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在比较中进一步彰显“中国气派”,凸显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第十三届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面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践难题,不断书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新篇章,完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这种主张是对的。同时需要补充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性存在并不否定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并不否定形成具有民族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相反,如前所述,各种富有民族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内在部分。实际上,如果我们按照上述论坛的主张,完善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也必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如果我们进一步展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在这种比较中揭示我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就能进一步彰显我们的“中国气派”,凸显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第四,必须使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界充分了解我们的研究成果。
我们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思想进行了大量的译介、研究甚或批评,对全球性问题进行了独到的思考,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鲜明的“特色”、“风格”和“气派”,但如果国外马克思主义者甚至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所有这一切都根本不知道或知之甚少,那我们的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要使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了解我们的研究成果,首先要加强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外译工作,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可适度向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倾斜;可增加国内学术期刊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业期刊的英文版。其次,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专业外语水平,并使其积极争取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宣讲自己的研究成果。
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迈克尔·赫茨菲尔德曾表示,与中国学者交流“深受鼓舞”,因此正在学习中文。如果国外马克思主义界的学者也愈益认识到与中国学者的交流使其“深受鼓舞”,并开始学习中文,那就表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已经具有了足够的国际影响力,而这正是我们的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