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中美双方取得多项共识和成果,丰富和深化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另一方面,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非常复杂的双边关系,双方既有日益扩大的共同利益,也存在不少分歧和矛盾,决定了合作与竞争共存并同步强化将成为新型大国关系语境下中美关系发展的“新常态”。
一、新型大国关系语境
自新型大国关系概念提出以来,中美两国关于其内涵及路径既有基本的共识和默契,也有具体的分歧和认知差距,新型大国关系语境并不意味着中美认知达到了多么高度的统一,相反,无论当前还是未来它都是一个共识和分歧共存共生的认知复合体。
(一)理念、共识和默契
1、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主动塑造中美关系的新理念。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首次明确提出“中美应拓展两国利益汇合点和互利合作面,努力把两国合作关系塑造成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1]。同年5月,胡锦涛主席为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致辞,提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中美两国国内情况如何发展,双方都应该坚定推进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努力发展让两国人民放心、让各国人民安心的新型大国关系”[2]。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3]。这标志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已上升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一项重大方针。
2、“庄园会晤”推动新型大国关系从中方理念上升为两国的元首共识。中国的新型大国关系倡议得到了美国官方的积极回应。2013年3月,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助理多尼隆在亚洲协会演讲时称,“致力于构建现存大国与新型大国之间的新型关系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责任”。次月,美国国务卿克里在访华时明确表示,美国“将以更宽阔的视野和更长远的目光定位美中关系”,与中方一道为“美中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注入强劲生命力”。2013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两国元首面对面地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进一步明确,即“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与此同时,习近平主席还提出努力构建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相适应的新型军事关系,为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指出了重点方向。
3、“瀛台夜话”对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进行了再确认。“庄园会晤”以后,由于先后受到斯诺登事件、美国对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过激反应、公开要求中国澄清南海断续线、因网络问题起诉5名中国军人、奥巴马会见达赖等一系列问题的干扰和影响,中美关系一度陷于紧张,中美共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愿景也备受质疑。2014年11月,中美元首北京会晤,双方不仅回顾了自庄园会晤以来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取得的进展,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在务实合作与管控分歧的基础上推动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持续取得实质性进展”。[4]这实际上宣示了中美关系仍然运行在新型大国关系的轨道上。
4、“白宫秋叙”标志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共识已部分转化为战略默契。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苏珊·赖斯在习近平主席到访美国的前一天称,“即使在两国分歧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美国仍然拒绝接受中美冲突不可避免的简化逻辑和消极言论,中美关系不是零和游戏,两国管控分歧的能力远大于此。”[5]白宫发布的成果清单重申“奥巴马总统与习近平主席同意共同致力于建设性管控分歧并扩大和深化诸领域合作。”[6]习近平主席在西雅图演讲时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7]奥巴马总统在同习近平主席会谈时也明确表示,“不认同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必将发生冲突的‘修昔底德陷阱’”,他“相信美中两国有能力管控好分歧。美中之间的竞争应该是建设性的、具有积极意义的。”[8]上述言论表明,致力于避免重蹈“修昔底德陷阱”已成为中美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底限共识和战略默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