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三年来,习近平如何治理中国?
今天,11月15日。
三年前的今天,习近平履新中共中央总书记。三年来,习近平和他的团队的治理思想和治理脉络清晰可见,凸显在公众的视野之内。“变革与进步”,贯穿习近平治理中国的这三年。
这三年,习近平身体力行,亲自负责,兼济天下,“宏观”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微观”上不断推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和党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他和13亿人民心中的“中国梦”耕耘着、努力着。
推荐组员张广昭的解读。——————————
2015年11月15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三年前的今天,也就是中共十八大的最后一天,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也在这天形成。这三年,中国充满着变革与进步,也伴随着曲折与复杂。执政三年以来,习近平的中国治理思想和治理脉络清晰可现,凸显在公众的视野之内。
从宏观层面,了解习近平(和他的团队)的治理思想、治理脉络,最关键、最有效的方法是研读历次中央全会。十八届一中、二中全会主要是人事议题,三中全会以后,治理方略逐渐显现。
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十八届五中全会研究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线图(“十三五”规划建议),再加上这几年开展的史无前例的反腐行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背后凸显的“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构成了大家熟悉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没错,宏观层次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总方略,背后自然包含习近平个人的执政思考和治理镜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居于中心位置。
大家都知道,习近平从16岁就到中国西北地区一个叫梁家河的村子生活、学习、工作,七年的上山下乡经历带给他的是身体和精神层面的双重锻炼。在那里,他收获了自信,更重要的,他了解了中国最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和内心需求,了解到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群众”。因此,无论是在河北、福建还是浙江等地方治理时,突出一个思路就是“富民”思想、“富民”战略。如今,他成为了十三亿人口国度的治理责任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战略应运而生。用他自己的话讲,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说,“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思想贯穿于习近平的执政生涯。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战略举措,是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习近平亲自担任中央深改组组长,背后是其个人担当和历史责任感。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中国,每一步前行都充满艰辛,这种艰辛有来自“人的因素”,也有来自“体制机制因素”。纵观后发展国家,能够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只有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而中国大陆的情况远比这两个国家或地区更复杂、更敏感。这三年,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可谓冒着政治风险,不知打破多少人的“奶酪”,与各种利益集团、既得利益者决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固化的中国、一个贫富悬殊的中国、一个违背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同样,亲身经历“文化大革命”的习近平,深知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性。没有法治,人人都无安全感。法治,是任何现代文明国度普遍遵循的治理模式。中国自不例外。而且,从地方一步一步走到中央领导人岗位的习近平,太清楚“司法地方化”“司法不公”的危害性,因为这丢的不仅是司法公信力,还有人民的政府信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