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的理念推动文化产业崛起需把握五个方面(2)

以“文化+”的理念推动文化产业崛起需把握五个方面(2)

“文化+”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事实上,人们早就在享用着“文化+”的恩惠。我国的不少老字号,例如“王麻子”剪刀,就是因为注入了“王麻子”的手艺文化而名利双收。而“文化+”的自觉,则起源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之中,并成为先驱们决胜市场的秘密武器。例如,文化+产业,使产业孕育出新概念,日本的汽车工业就早已摒弃了“交通工具”的单一理念而注入流线形感官设计、舒适度人文关怀和微空间通讯、办公、娱乐等多重功能,使得“新概念”汽车风靡世界;文化+竞争力,云量的创新创造和发明使全球进入知识产权时代,创造还是制造,决定着全球经济板块的海拔高度;“文化+”催生的广告业更是促使产业和产品的竞争演变成文化的竞争。现阶段,“文化+”衍生的文化产业业已成为朝阳支柱产业。当今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份额分别是:美国31%、日本20%、欧洲国家10%-15%、韩国15%。在我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较大比重的是北京和上海,北京2014年为13.1%,上海2013年为11.5%。

“文化+”承载着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功能。一方面,“文化+”孕育出的文化产业,成为“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和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核心经济支撑。文化产品作为兼容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商品,作为国家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风云际会的媒介,凸显出打破民族、肤色、宗教、语言、国家等各种禁锢的巨大社会需求,拓展出广阔的市场,展现出巨大的商机和经济能量。另一方面,“文化+”打造的文化产业,不仅是经济的输出和市场的占领,也是文化精神、价值观的输出和意识形态战场的较量。在文化的餐桌上,人们消费的不仅是物质的满足和身心的愉悦,更是思想灵魂的洗涤。在西方国家,文化产品不仅是其重要的经济产业和国力支撑,更成为他们输出价值观的工具。一部美国大片,使人们享受感官刺激的同时,悄无声息地灌输着西方价值观;一部韩剧,不仅占据了国人休息时间,而且潜移默化改变着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日本制定的《文化产业国家战略》则更加直白地说:“文化产业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更关系到我国的外交利益。” 

中国从来不乏文化资源,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精美绝伦的中国手艺、多民族文化传承的巨大体量,都是举世不二的文化资源优势;中国从来不乏“文化+”的智慧,国画与瓷器的结合、中国工艺装备的百货等,占据了世界市场;中国从来不乏“文化+”的实践,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到今天的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特色,都是“文化+”的经典。在我们的时代,“文化+”展现出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文化+”的博弈中,面对历史机遇,我们不仅要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昂扬的“文化+”自信,更要怀有忧患意识,争取抓住机遇、乘上“文化+”的“早班车”,开启“文化+”的中国时代。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