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用以凝聚社会的核心价值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经由社会实践的过程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发挥引领社会的作用。因此,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培育途径,必须加以重视和运用。
发挥好文化产品的价值熏陶功能。有关研究表明,人均国民收入达到5000美元以上,是文化消费高速增长的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人民群众对于包括影视作品、流行音乐、互联网娱乐产品、数字动漫产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文化产品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特殊商品,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一方面,文化产品的生产必须核算成本和收益的比例以实现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文化产品也必须以自身承载的特定意义实现对于接受者的价值熏陶功能。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就曾经高度肯定影片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传播价值的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相对成熟的文化产业体系,生产了一大批优秀文化产品,例如近年播出的《亮剑》《历史的天空》《士兵突击》等,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以正面价值激励人、熏陶人,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但我们也应看到,当前在文化产品生产领域还存在某些文化产品娱乐至上、亵渎主流价值、颠覆进步史观等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开展价值辨析与批判,帮助广大群众认清其价值本质及社会危害性,逐步压缩直至消除其生存空间。
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塑造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所以,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做法上,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关键概念以及仁者爱人、民为邦本等关键判断,在传承其基本价值的同时赋予其现代意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入社会政策设计和社会治理的全过程,使得政策和治理本于良善并导人向善。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使社会个体了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好民俗文化和民族传统节日的价值教化和意识塑造功能。民俗文化包括特定社会文化共同体在人际交往、节庆祭祀、婚丧嫁娶等各方面的礼仪程式,内含了本民族特定的文化价值,并使之外化为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不可否认,民俗文化也包含着形成于传统社会的某些价值局限,因而必须对之展开深入的价值辨析,剥离其不适应于现代社会要求的落后文化质素,激活其足以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基因。为此,我们应发挥好专业性研究人员和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作用,系统发掘、整理、扬弃各类民俗文化的礼仪程式与价值内涵,并通过政府引导、媒体宣传、多元化社会主体参与的方式,使之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当下生活并发挥其价值塑造功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