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模范人物的价值示范功能。就个体的成长而言,自我意识的形成、人生目标的设定、自我价值的期许,往往来自于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认同。作为人们价值认同的对象,通常是在特定社会领域内具有表率意义的佼佼者。对于一个社会而言,何种人物受到民众普遍性的认同,往往取决于时代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社会,如“二十四孝”人物之所以长期受到社会推崇,取决于儒家孝亲伦理对于民众的价值主导作用。在新中国建立后的计划经济时期,雷锋、欧阳海、时传祥、王进喜等英雄人物,因为最为典型地体现了为时代所倡导的无私奉献精神,从而成为社会认同的对象。由此,特定社会的核心价值通过为时代所认可的模范人物,在引导个体意识认同的过程中得以强化。毋庸讳言,当前社会上也存在一些典范性社会角色认同的价值异化状况,主要表现有,戏说、恶搞甚至是污蔑长期以来作为价值模范的杰出人物,例如恶搞雷锋的网络段子、恶搞邱少云的商品广告等,造成恶劣影响;在部分青少年群体中,影视娱乐明星成为最具认同价值的对象,并得到某些媒体的推波助澜等。这些不良现象必须加以纠偏与引导。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领域涌现出大量先进模范人物,如沈浩、郭明义、杨善洲等,各地也发掘、宣传了大量群众身边的模范人物,他们分别以自己的先进事迹生动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我们要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充分肯定模范人物的价值,引导更多社会个体的认同。
发挥好德育课程的价值养成功能。包括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德育课程是对青少年群体进行系统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性平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教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强化学校德育工作,要改变当前存在的重知识、轻养成的现象,将考分与学分导向转变为价值养成导向。针对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思维与情感特点,编撰符合其接受需求的优质教材和辅导读本,使之更具可读性;切实改善课堂教学的质量,避免照本宣科的枯燥说教,善于将讲授式教学与案例研讨、现场考察、体验感知等教学形式相结合,切实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课堂知识教育与实践养成教育相结合,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以行为引导的方式建构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意识。例如,将相关教育与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慈善活动相结合,制定参与相关活动可获得升学、就业、创业支持等方面制度化鼓励的政策措施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多种多样,上述这些文化习俗等途径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很好地加以利用能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单位:安徽省委党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