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开证明也设一道“证明关”

给开证明也设一道“证明关”

为了改革精简工作流程,民政、公安和社区等部门单位停开了不少繁琐证明,为老百姓省了不少麻烦。但近日有不少群众反映,一些保险公司、银行、公证部门等机构在办事时依然需要老百姓提供相关证明。要证明的继续要,但开证明的不给开了,有些地方出现了“过去办事跑腿费劲儿,现在干脆办不了”的现象。(11月23日《人民日报》)

开证明成了公众诟病的热门话题,不是说所有的证明都属“瞎折腾”,而是指有些部门将本应承担的责任,自己不去履行,却把调查、核实相关事宜的压力,推给了社区或其他部门。也正因为某些部门“想证就证”,又不用自己付出什么精力,所以市民百姓的“证明烦恼”便有增无减,甚至被累得苦不堪言。

简政放权是民心所向。按理说,在这种要求下,加在老百姓身上“可开可不开”的证明应会越来越少了。但事实却表明,上层设计要落实于基层服务,似乎还有一个需要不断“磨合”的过程。其原因是,简政放权的务实理念没有错,而到了某些具体的中间环节,则可能还在用老的规则和流程办事。于是,“肠梗阻”的景况便出现了:这一头是有的证明已不给开了,而另一头却不管不顾,拿不来证明事情就“卡”在了那里。

早有专家建言,解“证明难题”,最好的办法是信息共享、多方联动。如果各部门能尽快联网共享相关信息,一家单位需要证明什么,通过内部网络在另一家单位的信息库一查便知,就能让老百姓少跑冤枉路。但除了这一不足与欠缺,现实中过多过滥的“证明扰民”,其实也暴露了某些单位和部门墨守成规、服务僵化。这种现象,说轻了是种工作惰性,言重了,则也未必不存权力刁难的不良习气。

说到工作服务的尽心尽力,踊跃争先固然有,但拖沓塞责也不少。因此我以为,在大数据、大融合的系统管理,尚需时日才能建立健全之前,倒不如采取一种过渡举措,给各种各样的开证明要求,也来设一道审核验证的“证明关”。这就是,各地政府部门可以运用现有的网络和口子,列出一份有必要开证明的“许可清单”;而对于“清单”里没有的证明事项,要么通报核准后,且也有“证明”地方,方可提出要求,要么干脆就取消了这种多余的“证明”。

给开证明设一道“证明关”,方便的是市民群众,“刁难”的是有关机构和部门。这既符合简政放权的革新思路,同时也昭示了相应的行政机关,要由过去的单纯管理,向管理兼服务的职能去转型和转化。换言之,只有让要求开证明的越来越感到“发号施令”有难度、多掣肘了,那么被要求开证明的,才会越来越觉得“服务生态”的日益改善和提高了。在此基础上,通过现代技术和科学管理,再将“证明扰民”来个断根而治,肯定也是顺水推舟、更为迅捷了。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