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唤醒中华民族的创新基因(协商之路·五大发展理念系列谈①)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一经提出,举世瞩目,有专家指出,这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本期开始,《议政建言》版将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和相关专家,根据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解读五大发展理念,并就如何理解、怎样落实、有何难点、怎样突破等关键问题建言献策,敬请关注。
——编者
创新是发展的钥匙。中国古训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9个字道尽创新的强烈愿望。在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国家层面讲,如何激发潜在的创新动能,已是关乎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的号召,到此次中央建议将“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已可见一斑。
从号召到行动,从理念到实践,我们需要跨越怎样的障碍?该如何营造一个创新能力和创新意愿奔涌而出的良好氛围?几位全国政协委员有话说。
我国发展方式转变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形成历史交汇
问:如何评价把“创新”放在五大发展理念首位的理论深意?
张震宇:这是推动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国际看,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时出现,创新的水平广泛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的速度、结构和动力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传统要素供求关系,以及生态环境等外部约束都日益紧张,依靠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空间变小,同时,引进国外先进关键技术的难度和成本也在加大,与国内要素结合形成发展驱动力有所减弱。
必须通过技术、制度、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引导创新要素和传统要素重新组合,实现发展动力依靠要素驱动转为依靠创新驱动,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
迟福林:五中全会凸显了“创新”的牵引作用,“创新”也将贯穿“十三五”整个时期和各个领域。
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一个重要的背景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正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历史交汇。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加快形成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新格局,我国有望到2020年初步完成从“工业2.0”向“工业3.0”的升级,并奠定“工业4.0”的重要基础。这样,我们不仅能走出一条化解产能过剩的有效路径,还能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赢得先机,为迈向高收入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创新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现阶段经济转型的新趋势、新结构、新动力初见端倪,迫切需要理论创新来支撑和引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也是一个转型改革的大国,亟须通过改革构建新的制度架构,这就需要制度创新;无论是“工业3.0”,还是“工业4.0”,都有赖于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此外,创新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需要形成激励竞争的大环境,这就需要把文化创新摆在突出位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