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新形势

准确把握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新形势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新趋势。准确把握当下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新形势,对于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节点

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需要在互联网空间从话语主体开始,经过话语载体的传播,影响话语客体的认知、判断与评价,最终达到影响与控制网络舆论走向的效果。其中,话语主体的传播权、话语主题的设置权以及话语载体的使用权是三个至关重要的节点。

1、话语主体传播权是前提

今天,由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导致的去中心化特征日益明显,人人在互联网上都拥有平等说话的权利,表面地实现了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平权化。事实上,尽管普通个人在互联网空间都能享有相同的表达权,但由于享有的网络资源不同,因而在传播权上使得个人表达出来的“声音”往往十分微弱,并不能够形成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要生成完整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表达权与传播权都是权力链条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互联网拓宽了话语表达的渠道,赋予了普通个体以平等的“说话”或“表达”权,在这样的情况下,话语主体享有的传播权就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的关键环节和前提。就此而论,话语权优势仍然掌握在拥有网络资源的大媒体手中。

2、话语主题设置权是枢纽

在互联网空间,抢先对事件和意见进行发布十分重要,进行发布的主体可以通过不同表述赋予事件不同意义,并将自身的意见和态度附着其上,影响人们对于事件的判断。2015年初,关于西方价值观在高校传播的讨论,就衍生出“禁止西方价值观进入课堂”等标题进行传播,并被设置为“全盘否定西方价值观”、“中国打算重搞闭关锁国”等完全曲解其本意的议题。在既已设置成的混淆视听的议程下,又衍生出“如何区分‘西方价值’和‘中国价值’”、“如何区分‘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和‘反思党曾经走过的弯路、揭露黑暗现实’”等继续诱导舆论向着错误方向发展的质问,并引发互联网舆论场上的尖锐争议。从中不难判断,拥有网络话语主题设置权,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意义来影响舆论,左右人们“想什么”、“怎样想”,是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的枢纽环节。

3、话语载体使用权是根本

互联网带来了话语运用的大众化时代,但是,在技术发展拓宽互联网话语渠道的表象下,掩盖的是技术统治和网络霸权导致的话语权的不平等和集中化。2013年的“棱镜门”事件,揭露出美国通过把持互联网渠道大谈特谈“互联网自由”的虚伪性。通过隶属于其商务部的ICANN公司,美国享有互联网域名地址的分配权和寻址系统的管理权,不仅能借此实施对其他国家网络系统的监控,而且能对流入互联网渠道的信息进行符合其利益和意志的二次加工,左右网络舆论走向。同时,美国的不少大型跨国互联网企业实现了在全球范围的市场垄断,例如微软、英特尔等产品,几乎每一个使用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用户都离不开对它们的依赖和使用,其所内嵌的价值观也不免对用户的思想观念造成影响。在把控互联网话语载体的情况下,美国无时无刻不实施着对中国的渗透,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中国的互联网舆论场上总有许多声音“呲必中国、捧必美国”,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多次的网络舆论热点不免涉及“普世价值”与“中国特色”的论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