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的核心是把握好政府和市场边界的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中国高速经济增长中所发挥作用的程度和方式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标准教科书式的阐述。转轨过程中的政府显然具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而改革开放后对经济发展和美好生活的迫切追求成为政府执政的目标,地方财政分权和干部考核机制则激发了各地政府对GDP规模和增长速度的竞争,中国政府也被称作竞争型政府,甚或企业家政府。中国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也诱发了诸多问题。政府干预过度,妨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以至于会延误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反之,政府功能被严格限制在西方经典教科书的窠臼,不能创新服务,经济也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政府既是创新主体之一,也是改革的对象之一。通过改革使政府能够更好地提供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共享、建设美丽中国的体制机制。
第一,加快推进政府调控经济和管理社会方式的创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财税体制改革迫在眉睫,政府与公民、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规范需要制度创新,统筹协调。政府需要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整体推进,尤其是统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推进科技的进步,力求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从而真正推动我国向软硬实力兼具的大国迈进。
第二,在推进政府改革的同时,更要松绑市场。合理定位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真正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形成规范、有序、公平、开放的环境,释放经济活力。尤其在国有企业改革上,政府不仅要着眼于运营管理好现有的国有资产,而且还应从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配置国有资本,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互补功能,实现二者的融合成长。国有经济除了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以外,在现阶段更要利用其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依靠创新,不断强化其动态比较优势,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持久发展的战略产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中保持与国际先进企业的竞争力,承担支持技术进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协调区域发展、保障收入公平分配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第三,根据经济发展阶段适时调整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动态调整的过程,要根据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实际作出科学调整,核心是政府必须弱化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防止行政权力滥用。深化垄断行业的改革,为民营经济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应使公有经济和非公经济能够平等地使用生产要素,能够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从而激发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