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改革让经济更具韧性(3)

新常态下改革让经济更具韧性(3)

三、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在“四个全面”和“十三五”规划的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公平正义是小康社会的应有之意,也是新常态下通过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突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等民生指标,把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更具约束性的硬指标,更加注重通过改善二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第一,通过包容性增长增强社会凝聚力。新常态的经济下行给中国带来了压力,但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期。近几年,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在2013年超过第二产业,尽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并没有给就业带来压力,就业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社会稳定,这为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赢得了难得的外部环境。2007年前一个百分点的增速大约解决城镇80万就业人口。近年来,一个百分点的增速能够带动的城镇就业人口已经变成130—150万人,2013年折算为170万人。

当前,由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带来的生态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雾霾频发、资源紧缺、河流污染、湖泊萎缩、生态脆弱,“大城市病”日益显现,拥挤成本陡然增加。绿色理念与举措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将成为我国破解发展所遇到的难题,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强度,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包容增长的必由之路。

第二,打破行政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打破行政垄断任重而道远,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问题。政府要创造使各种所有制企业协调发展、平等竞争、互相促进的外部环境。要消除体制性障碍,重点推进公平准入制度,切实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第三,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目前仍有7000余万的贫困人口,扶贫任务依然艰巨。

要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开启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但至今城乡二元体制并未打破。无论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还是从城乡协调发展,让农民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发展新型城镇化,以及在新常态下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都要推进城乡二元体制的实质性改革。打破城乡教育资源的非均衡配置、文化和医疗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农村改革和农民收入提高的核心问题是土地制度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这首先需要解决土地确权问题。同时,加快土地流转,建立家庭农场,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同时,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获取规模收益。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总之,在新常态下,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经济社会中的深层次问题,克服要素供给的制度障碍,促进技术进步,激励创新,才能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