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改革让经济更具韧性

新常态下改革让经济更具韧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关于“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中指出,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新常态的特点,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寻找新常态下经济平稳增长的持久动力,提升经济增长韧性,而全面深化改革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新常态下需要通过改革实现经济增长

尽管改革不断给经济增长注入活力已成为各界共识,但仍有的人认为,中国的改革任务与经济增长速度间存在一种替代关系,为了推动改革必然会牺牲经济增长速度,有媒体称中国改革是“抑制增长型”的。例如有专家就认为反腐败的推进直接影响内需,进而影响经济增长。这实际上是对改革认识的误解。当前,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期和较大的稳增长压力,此时必须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红利,通过改革化解问题和风险,破除前行中的困难,从而为经济增速适度回升积蓄力量。

第一,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各主要国家都在致力变革,抢占制胜先机。后发优势只是经济发展最初阶段的选择,先发优势的引领作用才是赶超发达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低收入阶段,完全可以依靠引进技术和设备实现创新,依靠低劳动力成本获得人口红利,参与国际竞争。然而,当2014年我国的人均GDP达到7485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时,就很难再从发达国家获取新的产品和技术,这时的发展需要靠自主研发和创新,靠人力资本的投资。因此,我国经济增长必须要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当前我国创新能力与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改革不适应创新的体制机制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进而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第二,经济高效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新常态只是新的转型和改革的开始,保持新常态的稳定、协调和高效仍然是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目前,中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艰难爬坡期,经济运行中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在一些领域和环节甚至更加突出,国内需求总体不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艰巨,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新的增长点还有待进一步培育,创新驱动亟待破题,房地产市场、地方性债务、影子银行等潜在风险加大,资源错配现象时有发生。因而,唯有在新常态下果断进行系统改革,重构新的增长模式和寻找新的发展动力,不断纾解逐渐暴露的风险,才能真正使经济发展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道路。

在经济新常态下增长既要关注增长速度,更要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优化,通过改革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持久地获得“改革红利”。当人口红利消退后,保持较高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只有依赖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通过改革消除生产要素供给的制度性障碍,增强要素的供给弹性创造增长,变要素投入驱动型经济增长为生产率驱动型增长。

第三,高水平开放推动高难度改革。进一步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高水平开放必然推动高难度改革。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随着中国对世界影响加深,我们要从国际社会的积极融入者转变为主动塑造者,积极做好参与国际经济组织的顶层设计,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目前推行的一带一路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都是我国提高开放水平的战略举措。

只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下大力气推进结构优化和改革深化,不断提高开放的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把过去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加转变到依靠要素效率提高的轨道上来,通过效率的提升增强国民经济的竞争力,保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