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是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是中国特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质是将原来的公共服务由国家提供转变为由社会提供,改革的目的在于激发事业单位活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事业单位改革对多元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改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促进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推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由来已久,其中两个关键阶段是2003年启动的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2011年启动的事业单位分类转制。改革至今,取得了诸多成效,然而也遇到了一些瓶颈。2015年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计划完成年,重新检视政策设计和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有助于将改革向实质阶段推进。经过分析,目前的改革瓶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革逻辑的失误和偏差。现行事业单位改革设计与改革逻辑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偏差和障碍。这种逻辑上的问题首先体现在改革“纯化取向”的错误上。目前的改革将事业单位按照职能划分为行政类、生产经营类和公益类三类,而实际上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职能都是交叉的,没有明显的界分,这给分类改革带来了很多挑战。改革“市场化逻辑和行政逻辑”的失误。市场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还会带来一些新问题,尤其是在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不区分公益程度直接将部分事业单位市场化有丧失公益性的风险。另外,改革的“行政化逻辑”一定程度上是对以往改革成果的否定,甚至是部分的改革倒退。改革统筹上的偏差,主要体现为有些改革方向与现有改革成果相悖,比如独立监管机构、执行机构的去留问题等。
核心话语体系界定不清。任何改革都应该有一套清晰、明确的核心话语体系,以增强改革的认同感和一致性。“事业单位”与“公益性”是事业单位改革涉及的两个关键词,这两个核心概念存在界定模糊的问题,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和效果。究竟何谓事业单位至今没有非常严谨的定义,而公益概念难以量化、公益程度难以评判也给改革带来了挑战。
具体改革路径受到束缚。比如“两个不突破”的制约、以所有制性质定性的束缚、公益二类的分类过于宽泛、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动力的缺失、定量绩效考核困难、新型管理结构“水土不服”、配套政策衔接不畅等。
综上,改革笼统化、碎片化严重和系统性不强为以上问题提供了解释。破解改革的困境首先应该厘清改革逻辑的偏差并清晰界定改革的核心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协调四类改革进路,逐步将改革推向深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