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行动至上的精神
习近平特别强调:“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这个思想在他的《摆脱贫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三部著作中多次体现,比如,“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行动最有说服力”,“所有成就都是干出来的”,等等。
习近平说,行动至上就是要“既看准又干对”。任宁德地委书记时,他吸取过去见效不大的扶贫教训,采取全社会齐抓共管、兴办经济实体等综合措施,使全区脱贫率达87.3%。在调研闽东经济发展时,他从群众“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的话语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森林就是水库、钱库、粮库”。他带领大家制定林业振兴七年规划,推动林业“五大基地”建设,实现了以林为业、振兴闽东的发展目标。
习近平还说:“我反对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和人浮于事、松垮散漫的习气,提倡满负荷和紧张高效的工作节奏,今日事今日毕。”主政福州期间,他推行“特事特办、马上就办”,曾带领市区领导两天接待逾700位来访群众,当场拍板、限期解决近200件问题;到任浙江后,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履新上海一个月,就围绕民生、发展、上海世博会、反腐等工作,马不停蹄开展调研。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真抓实干、紧张快干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精神。
他还重点强调,行动至上就是要“敢为天下先,敢于冒一定的风险,不吃别人嚼过的馍”。在闽浙工作期间,他先后提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生态福建”“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绿色浙江”“信用浙江”等一系列创新理念。实践中,他率先倡导推行机关效能建设,创新利用民资、引进外资以及强化社会管理等举措,展现了其鲜明的开拓进取风格。就任党的总书记后,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为政贵在行。”从宁德的“行动至上”,到浙江的“干在实处”,再到现在的“实干兴邦”,习近平一脉相承的实践观,正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传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