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心中的“牧场”

追求心中的“牧场”

——谈坚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信念

摘要:许多年以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思多罗,有个叫蒙提·罗伯兹的小男孩,父亲是位马术师,他从小就被迫跟随父亲东奔西跑,—个马厩接着—个马厩,—个农场接着一个农场地去训练马匹。由于四处奔波,男孩的求学过程可想而知,并不顺利。

许多年以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思多罗,有个叫蒙提·罗伯兹的小男孩,父亲是位马术师,他从小就被迫跟随父亲东奔西跑,—个马厩接着—个马厩,—个农场接着一个农场地去训练马匹。由于四处奔波,男孩的求学过程可想而知,并不顺利。

上初中时,他遇到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思考——那是老师布置每个同学都要写一篇题为《长大后的志愿》的报告。

晚上,他才思泉涌、笔顺人意,洋洋洒洒写了7张纸,描述他想拥有座属于自己的牧马场的志愿,并画了张200亩农场的设计图,上面标有马厩、跑道等的位置。然后还在这大片农场的中央,设想建一栋占地4000平方英尺的巨宅。

14012942_195724255133_2 (1)

他充满激情和幻想地写了半夜,方才把报告完成。第二天,他满怀信心地交给了老师,期待着肯定,得一个好分数。

两天后,他拿回了报告,第一页上打了一个又红又大的“F”,旁边还写了行字:“下课后来见我。”

下课后,他带着报告去找老师,挺不服气地问:“为什么给我不及格?”

老师回答说:“因为你年纪轻轻,爱做白日梦。你想过没有,你既没有钱,又没有家庭背景,什么都没有。拥有一座大牧场,这可是一项宏伟的大工程,需要有钱买地、有钱买设施、有钱买纯种马匹、有钱照顾它们,等等,等等,这些钱你有吗?没有!没有!总之,你太好高骛远了。”老师接着又说:“好啦,如果你愿意重写一个比较不离谱的志愿,我会重新考虑你的分数。”

小男孩回到家里,反复思量,然后征询父亲的意见。父亲只是告诉他:“儿子,这可是个非常重要的决定,主意必须由你自己拿。”

又再三考虑了好几天,小男孩决定将原稿交回,一个字都不改。他告诉老师:“即使拿个大红A,我也不愿放弃梦想。”

20多年后,在圣思多罗一座宏大的私人牧场里,业绩辉煌的牧场主,正在为一项帮助青少年的募捐活动致词,他向大家讲了小男孩的故事。他说:“我今天提起这个故事,是因为各位现在就坐在200亩的农场内,就坐在占地4000平方英尺的豪华住宅中。那份初中时写的报告,至今我还留着。”

说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这个牧场主,就是当年那个叫蒙提的小男孩。他顿了一下又说:“有意思的是,两年前的夏天,那位老师带了30个学生来我的农场露营一星期。离开之前,他对我说:‘说来有些惭愧。你读初中时,我曾泼过你的冷水。这些年来,我也对不少学生说过相同的话。幸亏你有这个毅力坚持自己的梦想。’”

小男孩理想成为一个牧场主,拥有一栋巨宅,这种愿望在哲学上叫作可能性,或者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亦即信念。理想信念和现实性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的对立表现在,理想信念仅仅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趋向,是人们对事物达到预期效果的一种预料,在当时并不是现实的东西,但在一定条件下却是能够变为现实的。小男孩心中的“牧场”,在他20多年的不懈奋斗下终于变成现实,充分说明了理想信念对于一个人的行为和意志,具有十分重要的支配和引领作用。

哲学世界观的核心是信念问题。人们怎样看世界,在其思想深处总要受到信念的支配。信念不仅是以知识为基础、经过价值评判而作出的一种理智的抉择,而且已经内化为一种稳定的情感和意志状态,表现为对一定思想、观念、理论等不可动摇的心理定势。信念制约着人的情感和意志,支配着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态度、行为的基本方向。在哲学世界观中,当然还包括着理想的成分。理想是现实中尚不存在、但在思想中呈现的并被想象为可能实现的东西。理想是指未来方向的,是人的知、情、意、行所追求的目标。一个人有科学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就能在哲学世界观的指引下追求进步与崇高,逐步趋向真善美的完美结合;一个由坚定的理想信念聚合起来的群体,就会充满勇气和希望,披艰历难、无坚不摧,最终无敌于天下。

大家都知道,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到底是什么使原本弱势的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使红军将士愿意抛头颅洒热血,历尽艰辛,克服险阻最后走向胜利呢?是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军将士心中为民族独立解放、为人民翻身做主人、过幸福生活的信念!正因为具有这个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也才支撑着红军由劣势步步发展为优势,最终走向了胜利。

我们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实也是一种信念。恩格斯指出:“关于思维的科学,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而这对于思维的实际应用于经验领域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总要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和矛盾,这就需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需要正确的理论思维。没有理论思维,就是对两种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对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也无法了解。而理论思维的正确与否离不开哲学。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工作者总是要受哲学的支配。哲学以高度概括的理论形式反映现实,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普遍的适应性,它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服务于实践,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原则。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作为“伟大的认识工具”,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从事各门科学研究、各项具体实践,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指导,才能保持正确的理论思维和研究、实践方法,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推进各项建设和发展;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精神支柱,才能不断重构和更新心态结构和认知结构,优化精神家园,拥有正确的人生导向;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科学指引,才能在不断变化着的事物和环境面前,开阔新视野,确立新观念,进入新境界,实现思想与时俱进,步履与时代同行。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