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思维——时刻以百姓之心为心
通读《摆脱贫困》一书,从1988年9月的《弱鸟如何先飞》到1990年5月离开宁德的赠言《同心同德兴民兴邦》,短短不到2年,多达29篇,12万字的著述,每一文、每一篇都是在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如何让闽东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困境突破,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做文章。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习近平提出的“为官四要”:为官之本在于造福一方,当共产党的“官”,只有一个宗旨,就是造福于民;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由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的;为官之德在于清廉,“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否则非栽跟头不可;为官之义在于明法,坚守寸心不昧,维护公正,伸张正义,维护百姓利益。
造福人民是党的鲜明政治立场、根本原则宗旨、基本价值取向,所以习近平把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视为干部的基本功。若问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实现我们的百年目标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个是党的领导;一个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只有练好这门内功,把心贴近群众,以百姓心为心,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团结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应该说,书中的每一篇都饱含着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和赤诚的爱。
历史素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
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无论立身修德、做人治学,还是治国理政,不能不从历史中走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不能不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和智慧精华厚植根基。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引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解读发展难题、推动闽东工作的例子俯拾即是,为全党在学史用史方面做出了榜样。例如,没有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期待飞得持久、“扶摇直上”是困难的。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一个出自《史记·陈涉世家》中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个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又如,在提倡“经济大合唱”中,他说参加“合唱团”的各部门、单位,尽管工作千头万绪,乐器不同,声部各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但都要服从党委和政府的指挥。大家都要唱好主旋律。“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好,只要有主旋律,有节奏,就有艺术感染力。再如,在强调要念好“人才经”时,引用《吕氏春秋·论人》中的“八观六验”来介绍识人之法。用《墨子·尚贤》、龚自珍《明良论》、李斯《谏逐客书》来分析选人用人标准。
而除了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外,他也常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他运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来说明如何处理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关系。引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酋长在氏族内部的权力,是父亲般的、纯粹道德性质的,以自己的榜样来影响别人”来分析原始社会酋长在氏族内部的权力特征,说明道德榜样的影响力不能忽视。
掩卷沉思,正像习近平在该书跋中所谈道的:“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头脑中的“贫困”,获此并树立辩证思维、价值思维方式,培养实践智慧、历史素养,方能真正使学习、研究和工作“摆脱贫困”。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