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供给侧改革”的三个问号

解开“供给侧改革”的三个问号

最近,“供给侧改革”成为一个热词,备受关注。

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15日,习近平主席在G20峰会上强调要“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18日,习近平主席在APEC会议上再提“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为何被频频提及?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趋势还没有结束,难点在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2014年前10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15.9%,今年前10月这一增速降至10.2%。而消费总体保持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今年4月的10%上升到10月的11%,这个指标增长1个点是非常难的。从出口看,依然延续负增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东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进行了如上的分析。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继续单纯通过“三驾马车”的需求侧管理刺激经济,空间有限,必须将目光锁定在供给与生产端,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在经济学家们看来,当前被频频提及的供给侧改革,短期来看是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长期来看则是为解决供需矛盾,以结构性改革助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建立“供需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我们预计,明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在6.5%以上,而实现这样的增速并不容易,需要宏观政策继续加力。”在陈东琪看来,供给侧的创新转型十分关键。

财政学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对记者说,当前对“供给侧改革”的强调源于所处发展阶段及对经济理论认识的深化。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调控中“反周期”的政策实践,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主要延续了需求管理为主的思路。今后,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已不可能依靠“强刺激”,较高水平的理性“供给管理”的有效运用,势在必行。

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看来,供给侧改革的迫切性,源自长期存在的供需失衡。这在中国居民的出国购物特点中可见一斑。

很多中国游客在欧美国家旅游时,都会购买皮鞋、化妆品、奶粉、箱包等。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依然突出。“1978年至201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由1173亿元猛增到20.2万亿元,明显快于同期GDP的增长,但现在的中国需要一个更加健康、更具竞争力的强大制造业。”马晓河指出,总体看,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外技术依赖度高达50%。唯有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才能在宝贵的“机会窗口期”有所作为。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