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意味着“需求侧改革”的淡出?
在专家看来,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创新”。
调查数据显示,当前中国核心技术储备严重不足,光学、运输、音像技术、医药技术、半导体、发动机关键技术领域,发达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仍保持优势。中国专利转化率不足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比重。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高端发动机都要依赖进口。
马晓河坦言,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中国创新能力,要创造有利于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政策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支撑,下决心改掉僵化、过时的传统体制机制。
“这一过程,要进一步向社会和企业放权让利,降税减费,减少审批。要推动国企改革,从管人、管事向管资本转变,并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为民企发展腾挪空间。要破除行业垄断,降低民企进入门槛。要改革科技创新推广体制,重构能体现激励效果的创新体系。”马晓河强调。
而这些,正是供给侧改革的要义所在。
“同时也应注意,强调供给侧改革并不意味着忽视需求。”陈东琪指出,重视供给侧创新转型的同时还要注重需求侧创新升级。从消费角度讲,今后以房、车、智能家电等为代表的耐用品消费,如私人专车、以房养老、家电共用的共享消费,精神文化和健康消费都会增加。从投资角度讲,投资者、消费者将进一步融合,小微企业投资比重将增加,传统的资源消耗、房地产、低端投资占比降低,中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投资将增加。出口方面,产品主导型出口转向投资项目、工程和服务外包带动出口,出口平台载体将转向网络化。这里,更要注意构建自动形成、自愿解放的需求形成机制和自调节机制,形成消费引领投资、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机制。
11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这给出了辩证看待“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全新视角。近日,《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两大重磅文件下发,也体现了“两端发力”的重要导向。从供给端入手打造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机制,更强调“供给”与“需求”的有效配合,这必将释放中国经济社会更大的发展活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