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委讲师团组织召开“新形势下宣讲艺术和规律”研讨会。北京市委党校原校委委员、党史党建部主任姚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李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主任张新、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所长郭海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理论研究室主任韩宇、北京市委《前线》研究部、《北京文化创意》总编助理许海等专家学者,围绕中心议题,分别就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风格和特点、领袖讲话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对理论宣讲工作的规律性启示等方面作了精彩发言。现将观点采撷如下:
贺亚兰:北京市委讲师团团长、宣讲家网总编辑
做好宣讲工作,把握宣讲艺术、探索宣讲规律非常重要。宣讲既要内容好,还要形式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上百篇重要讲话,涉及到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方方面面,讲话所具有的亲和力、感染力、穿透力、传播力,以及高超的宣讲艺术和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是我们做好宣讲工作的典范和榜样,值得认真研究、仔细体会、好好领悟。
姚桓:北京市委党校原校委委员、党史党建部主任、教授、博导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也需要非常深厚的文化修养、理论素养,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具体到领袖语言的大众化方面,就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把通俗性、针对性、生动性统一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突出特点是简洁、准确、鲜明、生动,用百姓熟悉的语言,讲百姓身边的事儿,所以就能够掌握群众。做好宣讲工作,需要在政治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做到与听众平等交流,这也是对人民群众态度的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群众是靠真理的力量,不是靠权力的力量。对于热点问题,要从多方面有针对性地解读,不能乱扣帽子、无限的上纲上线,因为帽子管不住脑袋。要有针对性地从多方面释疑解惑,才能把道理讲得入耳、入脑、入心。要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反对八股文风、反对自说自话。要注意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宣讲语言要准确、简洁、鲜明、生动,做到“铁一样的逻辑、诗一样的语言”。要精心备课,精炼内容,在比较短的时段内,把正确的思想传播给群众。
郭海燕: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非常有威慑力,非常有穿透力,非常有感染力,非常与时俱进,非常务实,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各个职业群体都有指导意义。讲话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经得起推敲。讲话深入人心,没有八股调。讲话既高瞻远瞩,又非常务实,用大实话表达深刻的道理,把非常复杂的问题说得深入浅出。我们党的理论是创新的理论,是全党智慧的结晶,如果我们不讲宣讲的艺术,不讲语言表达的艺术,就达不到应有的宣讲效果。下大气力学习、研究领袖的语言风格,然后变成自己的东西,有利于做好宣讲工作。
张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导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风格的形成,与其丰富的生活阅历、丰富的实践经验直接相关。这对我们的启示就是:要经常接触实践、联系实践,特别是搞理论的人,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加上自身的阅历,讲出的话自然容易引起群众的共鸣。因此,宣讲者本身要有丰富的阅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要善于总结,这样才能在讲课过程中接地气。做好宣讲,需要多学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一定要对受众有感情,充满感情你讲的话人家才爱听。作为党的理论和政策的宣讲者,政治立场必须站在党的立场上,这一点不能有任何含糊。面对受众提出的刁钻的问题,一定要在坚定的政治立场基础上,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正确地解答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体现出勇于面对时代和现实的挑战、敢于探索新路的无畏精神,这种创新精神值得学习研究。
理论和现实的矛盾总是存在的,面对时代提出的课题,现实中的重大问题,要能够用理论给予解答,包括演讲的风格、内容,都需要不断地创新。宣讲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个人条件,需要锻炼口才,提升个人形象、素养等方面。
李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宣讲的核心要求是实效性,要深入群众,深入人心,切实把群众的思想行动,争取到我们党的意志上来。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所学所研究领域与宣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力求自己先学深学透,然后才能真正讲到位、讲到家。做好宣讲工作,要紧密联系实际,不回避热点难点问题,要切实了解授课对象的情况,增强宣讲的针对性、生动性。要对授课对象进行“分众”,要针对不同的群体说不同的语言,以达到宣讲所需的效果。培养更多层次的不同水平不同领域的宣讲家,并建立相关的宣讲机构或者培养不同层级单位自己的宣讲人员,然后到最基层的地方进行宣讲,就能够做到多层次,广覆盖的宣讲,也能真正做到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郭媛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具有“三真”,真心、真情、真性;“三事”,讲故事,讲事例,讲事实;“三话”,讲实话,讲白话,讲常话;“三式”,聊天式,谈心式,日常式。“三力”,吸引力、感染力、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在循序渐进“改变”官场文化,事实上会对整个社会文化的“重塑”起关键作用,有利于社会的软文化建设。
在准确捕捉目标受众需求的基础上,宣讲要本着真心实意的态度,与目标受众积极互动、营造氛围。在内容方面,要完善讲课的理论框架,思路要理性、清楚,多结合具体的案例阐述理论,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给受众“解渴”。要平等的对话式的与受众互动交流, 注重图、文并茂。注重运用传播学当中的“两面提示”理论、“恐惧诉求”理论、“首因和近因”理论,以达到更好的宣讲效果。
韩宇: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理论研究室主任、博士
关于领袖讲话的语言风格,早期马克思是一种文采斐然式的,后期则逻辑严密,抽丝剥茧。恩格斯注重逻辑性、严密性。列宁的特点是批驳,像匕首投枪一样,让人痛快淋漓,切中要害。斯大林的特点是下结论比较多。陈独秀是激情澎湃、愤世嫉俗、半文半白。李大钊像长者对青年的循循善诱。毛泽东的语言风格是讲新鲜的话,讲精辟的话,讲雄辩的话,讲自己的话,讲老百姓的话,讲风趣的话,讲经典的话,讲管用的话,讲给力的话,讲心里话。邓小平的语言风格是简洁、直截了当,喜欢用数字说话,喜欢通俗易懂,很少引用经典。习近平总书记是讲百姓的话,追寻时代的步伐,善于用网言网语。
宣讲要注意从党史里挖掘出新的事例。除了正面宣传,对谬论要敢于批判,因为理论宣传的过程也是批判的过程。讲成绩,不要夸夸其谈,讲问题,实事求是,做到引导、释疑。新媒体的宣传不能代替传统理论的宣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除了研究原汁原味的中办通报和中央的一些内部文件,还可以研究《人民日报》的社论。同时,也不能忽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还要注意区分总书记十八大之前和之后的讲话,防止对讲话研究的片面化。需要注意的是,理论宣讲要注意研究对象已经发生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宣讲。
许 海:北京市委《前线》研究部,《北京文化创意》总编助理
从语言学理论看来,语言和言语不同,语言是社会性的抽象符号系统,言语是个人性的具体语言运用。讲话显然属于语言的运用,其中的特点和艺术可以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分析。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内容回归本质,具有丰富性、理论性、实践性的特点,讲话少了官话、套话,废话,直接论述事物的本质。总书记讲话融合了主流话语、专业话语、大众话语这三种话语方式,实现了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学习总书记讲话艺术,对深入开展理论宣讲工作有不少启示。
首先,在宣讲内容上,要根据中央政策要求,回应社会理论关切,精心安排宣讲内容,把握本质问题,体现思想性、创新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注重宣讲内容的逻辑性,重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基本问题,以丰富的思想理论内涵使人有扎实收获,以强大的逻辑力量使人认同接受。其次,在话语形式上,针对不同听众情况,综合运用主流话语、专业话语、大众话语等不同话语方式,使宣讲内容既深入透彻,又通俗易懂、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更好得到认同接受。而使顶层设计接到“地气”,把理论转化为改造现实的强大力量,正是理论宣讲工作的目标,这是我们探讨习近平讲话艺术得到的重要启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