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该怎样读《史记》
主持人:近些年来,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为当代人重视,《史记》也成为热门书,今天我们该怎样读《史记》或者说从《史记》中我们能读出什么?
赵明正:读《史记》应读出司马迁的人文精神。司马迁看到人的才能发展促进了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都是表现人们要求施展才能,改变自己与生俱来的社会地位。司马迁所关注的个体不是道德的化身,而是有各种缺陷的人;他考察个体的人不是观照他们为君、为臣、为父、为子的抽象本质,而是观照其活生生的个性;他没有按照这些人的社会角色写出他们应该担负何种社会责任,而是写出他们按照各自不同的自由意志所从事的社会活动。马克思说得好:“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张新科:优秀历史人物随着时代的变化仍然显示出魅力,比如说《史记》里面记载的从先秦到汉代的人物,为什么我们今天还研究它,还从这些人身上得到力量,那是因为这些人身上有价值。如果没有价值的话,人们早就把他抛弃了。
我们作为读者,阅读《史记》这样的优秀传记,会从这些传主身上得到一种生命的启迪。一看历史上的这些优秀人物,这样的有为,自己也就产生一种共鸣,然后引发自己的行为反应,觉得我应该像这样去做。这就产生一种积极的作用。就像司马迁当时为什么发愤著书,在逆境中去完成《史记》,他也在前代人那里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今天去读《史记》等古代传记,也能从他们身上得到一种精神的力量。
以《史记》为代表的这样一些传记,我们从里面不光是得到一些历史知识,更多的是如何去做人,实际上就是得到一种生命的启迪。从正面人物身上可以得到一种力量,从反面人物身上可以得到一种教益。有一些人我们也不能决然地说是好人坏人,也有一些处在中间,你无法用好坏去判定他。不管什么样的人,要他们十全十美,肯定很难。我们主要看他身上的主旋律,会给我们一种精神上的启迪,所以胡适说“传记可以帮助人格的培养”。传记是人类生命的一种特殊载体,是素质教育的最好读本。而且读者通过传记看到的不光是传主一个人,也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优秀的传主、有价值的生命就是鲁迅先生所赞扬的“中国的脊梁”。
(主持人:黄月平 郭扬)
阅读延伸
《史记》名称之来由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继承《春秋》精神撰写《史记》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撰写《史记》,是绍继《春秋》,止于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之时。
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陆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